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玄奘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掉,河南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人。玄奘年岁有63、65、69诸说。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65岁。少年时随二兄长捷法师于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11岁习熟《法华》、《维摩》。13岁时洛阳度僧,破格选入。隋炀帝大业末年,与二兄同往蜀地,在成都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等。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成都,沿江东下参学。贞观元年(627),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辨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穷尽各家之说。为求得会通一切三乘学说《瑜伽师地论》,玄奘决定往印度求法。曾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贞观三年(629),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自行求生,玄奘遂西行,先至兰州,继出敦煌,孑身冒险,历尽艰辛,且行且学,辗转到达中印度境那烂陀寺,时为贞观七年(633),前后共历四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三藏学习,历时五年。先后学得《瑜迦师地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中论》、《百论》、《俱舍》等,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为更广泛参学,又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在各地参学四年。贞观十六年(642),回到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著《会宗论》3000颂,《制恶见论》1600颂。至此,玄奘在印所学已大成,得戒贤赞许,准备东归。时戒日王遣使请玄奘,玄奘应请去羯朱?碉罗国。戒日王于曲女城建立大会,经十八日,无一人对玄奘所著《会宗》、《制恶见》两论提出异议。玄奘得“大乘天”和“解脱天”尊称。最后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及多种佛像,启程东归。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唐太宗于洛阳召见,玄奘留住长安弘福寺,由朝廷供给所需,组织规模完备之译经场。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往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除《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1335卷。此外,撰《大唐西域记》12卷,并将《老子》、《起信论》译成梵文,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玄奘弟子数千人,最著名者为神?、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继承法系者首推窥基。

唐僧取经的传说。玄奘,俗姓陈,河南偃师县人。幼聪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经。行至临(ji)宾国,路险,有虎豹不得过,乃锁其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满身脓血,不知从何而来。玄奘礼拜求之,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上路,则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玄奘初往西域之时,于灵岩寺见一松树,奘以手摩其枝说:“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回,弟子说:“教主归矣。”乃西迎,奘果还。后称此松为“摩顶松”。事出《太平广记》卷九二引《独异志》。

中国佛教史上最博学的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因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而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俗称 “唐三藏”。他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和尚,人称 “唐僧”。俗姓陈,河南人。幼年因家贫随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三岁正式出家,二十三岁在成都受具足戒,研究佛教经论。由于深感当时诸家师说不一,甚至经典也互有出入,于是萌生了到佛祖的家乡印度留学的念头。他先向朝廷申请,说是欲继东晋名僧法显西行求法的故事,前往印度取经,但未获批准。公元629年,长安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朝廷允许僧俗四出自行谋生。玄奘乘此机会偷越国境,涉流沙,过雪山,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来到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法。不久,玄奘就名声大振,仅次于戒贤。当时,在那烂陀寺有僧众四千多人,加上客居及求学的僧俗,总数超过万人,但精通五十部经论的“三藏法师”只有十人,玄奘便是其中之一。五年后,玄奘遍游印度数十国。戒日王 (北印度国王,诗人) 特为他在京城设 “无遮大会” (一种以布施为中心的法会),到会的有印度的十八个国王及僧俗数十万人,盛况空前。玄奘登坛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成功。据说,他曾将所著之论书写在场门,并按当时惯例表示,若有能破一偈者,他就 “截舌而谢之”。但经十八天会终,竟无一人能提出改动一字。从此,玄奘便成为全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大师之一。公元645年,玄奘婉谢印度国王和僧俗的一再挽留,带着六百五十多部佛经,回到阔别了十七年的长安。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轰动了朝野,唐太宗当即召见了他,特行嘉奖。此后二十年间,玄奘都在长安大慈恩寺埋头翻译他所带回的梵语佛经,前后共译出七十五部。数量之多,译艺之精,不但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堪称巨匠。全国各地以及朝鲜、日本等国的僧人都慕名前来求学,长安也就成了当时亚洲佛教的中心。在弟子窥基的协助下,玄奘还根据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理论,创立了法相唯识宗。玄奘引进的教义,都是印度 “原版”,正因为如此,有许多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三传就告沉寂。但是,玄奘孤行十七载、身行五万里、历经百余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却在民间慢慢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神,最后的结果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又增加了一部名叫 《西游记》 的神话小说。

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又称“三藏法师”、“唐僧”。俗姓陈,名掉,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人。曾遍游各地,参访名师,尽穷各家之说。为会通各家异说,决心往印度求学。贞观三年(629),离长安,历尽艰险,于贞观七年(633)终于到达当时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被推为“三藏法师”,备受礼遇。从戒贤学各类经典,并历游五印度,参学各地。应戒贤之嘱,为那烂陀寺僧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沟通了当时大乘学说中“瑜珈”与“中观”的争论,著《会宗论》3000颂。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度正量部师般若?多的异说,著《制恶见论》1600颂。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召开五印度各界大会,以玄奘上述两论标宗,任人难破。历十八天,无一人提出异议。一时名震五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玄奘谢绝戒日王及五印朝野的一再挽留,毅然地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祖国。前后历17年,途经50000里,100多个国家,总共带回大小乘经律论520夹,657部。此外还有若干佛像、舍利等。玄奘回国后主要是翻译佛典。共译75部,1335卷。所译之经论,后人通称“新译”。他还将《老子》、《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到印度,推动了中印文化的交流。由玄奘口述,辩机记录整理的《大唐西域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中古时期西域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及西域、南亚各国史、地、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他学兼各家,崇尚戒贤一系,系统地译出唯识系的理论,创立了唯识宗。其弟子很多,最著名的有:神?、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另有新罗圆测、元晓等,皆为高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