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修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陆修静分类:【传统文化】 南朝宋代道士,早期“道藏”编辑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曾在庐山修道,于庐山东南瀑布岩下修筑道观,名曰“简寂”,故死后谥曰“简寂先生”。继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后,适应门阀士族地主阶级需要,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仪式,编成新道教斋戒仪范,以改革原始五斗米道,称为“南天师道”。又于宋泰始三年(467)奉命至建康,于崇虚馆广泛收集道经,整理编目,分为“三洞”(即三大类别),奠定了《道藏》初步基础,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之道藏书目。又编撰斋戒、仪范等书100余卷,道教仪式因而初备。 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元德,是吴国丞相陆凯的后裔。他生于东晋末年,那时天下已经动荡不安,他虽精通儒学,但却对做官当老爷不甚感兴趣。尽管他有娇妻在室,但并不留恋儿女之情,他渴求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就是道书上描绘的神仙生活。后来,他竟然抛弃家小,一个人云游天下名山,去寻访名士异人,以求得神仙真人的奥秘。四十岁前后,他已经成了南方道教中的一个大人物,以博通道教各派的经典著称于世。南朝宋文帝特地派人把他请到皇宫中来,听他讲道。陆修静早已对南方道教的混乱局面感到忧虑,于是他借着这个机会,提出并实施了一套系统的宗教改革措施,对南方天师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后来,刘宋王朝发生宫廷政变,文帝被杀,他便离开了金陵,隐居庐山东南瀑布岩下,修道著书。公元467年,宋明帝又派人去请他出山,他再三推辞,未果。传说,他离开庐山的那天,有熊虎猿鸟聚集满路,悲鸣不止,一直送他出山。他到金陵后,受到特别的礼遇。宋明帝亲自问道,并在金陵北郊天印山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道观,取名崇虚馆,他晚年就一直在这里编校整理各类道书,并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我国最早的道藏目录,为后代分类汇编 《道藏》 奠定了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