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交响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交响曲

交响曲是一种色彩绚丽、音响丰富、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18世纪初,交响曲从歌剧的序曲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体裁。巴罗克时期的歌剧序曲有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大类,二者都是三部形式。前者是由慢板、快板和慢板三部分组成,后世交响曲的慢板引子即由此而起;后者是由快板、慢板和快板三部分组成,后来发展成为交响曲的三个独立乐章。1740年,维也纳作曲家蒙恩首先把小步舞曲作为终曲之前的一个乐章,从此形成了现代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典型形式。古典大师海顿的交响曲,常是第一乐章由慢板引子开始,并注重乐思的对比统一、主题动机的有机配置等等,成为古典乐派交响曲的典型。莫扎特在此基础上又把交响曲向前推进一步,在严密的结构中,贯穿着他的独特性和个性。把交响曲艺术水平推向空前高度的是贝多芬。他将交响曲作为表现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的重要体裁。他在《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加进了合唱,开创了交响曲中加进人声的先例。浪漫派交响曲在内容上表现出该时代的特点。例如:舒伯特运用歌唱性主题;舒曼着意于浪漫的诗情画意的描写;柏辽兹采用固定乐思手法,叙述自己恋爱故事等等。19世纪民族乐派兴起,大量富于民族感情和色彩的交响曲相继出现,如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贝柳斯等人即其佼佼者。进入20世纪,越来越庞大的交响曲又趋向小型化,勋伯格的《室内交响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近现代作曲家也创作不少优秀的交响曲,著名的有:冼星海的《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李焕之的《第一交响乐》,丁善德的《长征》,罗忠熔的第二交响乐《在烈火中永生》,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等。

交响曲

大型管弦乐套曲。从17世纪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在18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文),亦有少于或多于四个乐章者。多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相似,但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亦较为丰富,适于表现戏剧性强的内容。早期交响曲大多没有标题,19世纪以来,标题交响曲兴起,加用声乐的交响曲,始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交响曲Jiaoxiangqu

❶管弦乐曲。即用于管弦乐队的奏鸣曲。源于希腊文,意为“一起发声”。始于18世纪中叶。其前身是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的中期交响曲皆四乐章,以后守此程式甚久。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响曲标志着古典交响曲的成熟期。贝多芬是交响曲从古典时期转入浪漫时期的枢纽人物。马勒、西贝柳斯等人使交响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❷巴赫的 《三部创意曲》又称交响曲。
❸巴罗克时期(1600—1750年)的管弦乐曲,特别是歌剧的序曲,常称为交响曲。

交响曲

交响曲是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曲式。它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创作上,是作曲家写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在乐器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挥上,达到了高峰。典型的交响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抒情风格,用节略的奏鸣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通常是第一乐章的下属调或关系调。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复三部曲式,在主调上用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形式。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有时,在曲前冠以慢板的引子,在曲后殿以尾声。

交响曲

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或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从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18世纪中叶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通常包括四个乐章。特点是结构宏大、色彩绚丽、音响丰满,可通过音乐形象的变化发展较深刻地揭示心理情感和社会矛盾冲突。早期作品多无标题,后多用标题。有的还加用声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交响曲

原意为希腊语“声音一起响”。有4种解释:❶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由3个短乐段组成,快—慢—快;
❷在清唱剧中乐队间奏的曲名;
❸三部创意曲、帕蒂塔的开始乐章及个别四重奏的统称;
❹通常指规模宏大的乐队作品,常为4个乐章(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简略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复三部曲式、第4乐章回旋奏鸣曲式),也有1、2、3、5乐章的。重要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