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肃分类:【传统文化】 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黄初(220―225)中,始为散骑黄门郎,魏明帝时,拜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玄,曾撰《圣证论》,专攻郑玄,又伪造《孔子家语》等书,佐证其说,以与“郑学”对立,称为“王学”。肃为司马昭之妻父,其女生晋武帝司马炎,凭政治之力,所注《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及其父王朗所作之《易传》,在晋代得列于学官,立博士专门传授。各书均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参见“王学”。 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治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司徒王朗之子。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有独到见解。齐王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后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卒于甘露元年(256)。追赠卫将军,谥景侯。他平生精于经学,崇奉汉儒贾逵、马融的古文经学,而不喜“郑学”。曾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礼记》、《大戴礼》等书,伪造《孔子家语》一书,并撰《圣证论》,及综合各门之说,遍注群经,与“郑学”派的东州大儒孙炎对抗,被称为“王学”。其在世之时,正值司马氏权力日盛,他又是秉政大将军司马昭的妻父,故其学说得到司马氏的支持,曾盛于一时。所注《尚书》、《诗》、《三礼》、《左传》、《论语》及其父王朗所作《易传》,在晋时曾被立为官学,成为儒生的必读之书。然魏、晋士人多以为其学说过于迂阔,难应政局之多变。原有集5卷,及所注诸经,均已佚。清人有其经注辑本。其伪造的《孔子家语》10卷(旧题王肃注),今存。另,清人还辑有其散文一卷。其传附《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子雍,三国时魏国东海 (今山东郯城北)人。其父王朗以精通儒教经典被朝廷征聘,后官至司徒,爵至封侯。王肃像当时的世家子弟一样,成人后就步入官场,开始做文学侍臣,以精通礼仪为朝廷所重。但他更善于分析形势,尤其在司马氏平定镇东将军毋丘俭等人的叛乱时,出谋献策,更显示出非凡的洞察力,受到司马氏的器重,外放官至太守,内任官至中领军(掌握军权的高级官员)。当时,司马氏势力渐大,与曹氏分庭抗礼,王肃把宝全部押在司马氏―方,跟司马懿做了儿女亲家 (王肃的女儿嫁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王肃幼承父学,偏爱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喜欢当时已经风行的郑学,因为贾、马之学是纯粹的古文经学,而郑玄的经学则是古文和今文的大杂烩。王肃在当官之余,著书立说,遍注群经,形成了与郑学相对抗的“王学”。他曾经撰写《圣证论》一书驳难郑学,又假托孔子后裔孔鲋 (秦时人) 和孔安国 (西汉时人) 之名,作 《孔丛子》 和《孔子家语》 两书,来为自撰的《圣证论》提供文献根据,以批驳郑学。尽管王肃依靠造假和亲家的政治势力,一度占了上风,使其学在西晋被尊为官学,但到东晋,王学就逐渐失势,最后胜利者还是郑学。王肃在经学史上毫无疑问有其贡献,但遗憾的是,他 “造假” 留下的丑名,使得后代学者提到他的经学著作时,始终持警惕的态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