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理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理学

分类:【文化精萃】

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专重训诂,宋儒以阐发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理学”之称。理学的创始人,有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人,朱熹是集其大成者。他把客观化了的封建道德――“理”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最高范畴,认为天下万物统一于“理”,理一分殊;在理气关系问题上,肯定理在先,理为主,理为本;主张“即物而穷其理”,又认定“理便在心之中”;认为“天命之性”是天理的体现,是纯善的,主张以“纯然天理”的“道心”克服“人心”,竭力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为维护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宋、明儒家哲学思想。亦称道学。汉儒(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儒则多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称“理学”。理学家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而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穷究人之理、物之理,以使人的行为合于仁义礼智,合于“理”,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即物而穷理”。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理学三先生”,但理学实际创造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颢、颐)兄弟。至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与此同时,有陆九渊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也”等命题,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与程、朱派相抗衡。至明代,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心即理也”、“心外无理”的学说,主张“明本心”、“致良知”,是为陆、王心学。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太虚一气论,对宇宙的本原作了朴素唯物论的解释,与二程有异。明代王廷相及清代王夫之、戴震等则继承、发展张载的学说,反对程、朱或陆、王之学。宋明理学对中国思想界有较大影响。

北宋以后出现的儒学思潮,故又有 “新儒学” 之称。原始儒学在西汉经过董仲舒等经学家的改造并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后,成为华夏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到唐太宗时,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分科取士,把儒教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项目,将汉武帝 “独尊儒术” 的政策变成一种国家制度。汉唐是中国古代的盛世,儒学在此时期也达到鼎盛,并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但是,随着佛道二教的兴起,汉唐儒学的局限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汉唐儒家多讲究 “经世之学”,而缺少佛道二教那样对人心人性的关注,尤其缺少超越现实的终极关怀,以致许多士大夫都纷纷到佛道二教中去寻找 “精神家园”; 其次,汉唐儒家多将阐释经典当成学问来做,对名物典章的考释不厌其烦,形成了极为繁琐的注疏之学,唐代又以这种繁琐的注疏之学来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学者皓首穷经,目的是为了猎取功名,对人生日用没有多大帮助。到了北宋,受时代影响,在儒家学者中便逐渐兴起了一种反动的思潮,要冲破汉唐儒学的藩篱,与佛道二教争天下。儒家学者开始抛开繁琐的注疏之学,而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释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道器、义利、体用、知行、动静等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故有 “理学” 之名。实际上,理学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时代思潮,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统称。如周敦颐的 “濂学”、邵雍的 “象数学”、二程的 “洛学”、张载的 “关学”、朱熹的 “闽学”、陆王的 “心学”,凡是以 “理” 为中心范畴、以讨论天道性命为中心话题的儒家哲学,都是广义的 “理学”。理学实际上是儒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调整,其宗旨在将传统儒学从科举功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以新的姿态迎接佛道二教的挑战。理学以儒学精神为本,吸收佛道二教的思维模式,思索了有关社会、人生、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形而上的问题,尤其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空前深入的发掘,扩展了儒学发展的新天地。其中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最有影响,这两家的消长便构成了宋元明清儒学发展的主线。由于宋元明时代的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因此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际思潮,如在日本的江户幕府时代 (相当于明代后期),既有作为官学的朱子学,也有作为私学的阳明学,与同时期中国的思想界相仿佛。现代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使儒学从中国文化的主流变成了东亚文化的主流,而现代新儒家则声称,他们的哲学就是接着宋明理学写下来的。

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治经区别于汉儒的训诂,以阐发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也有道学之名。北宋初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但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时,朱熹继承二程,建立了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理学把抽象化的伦理道德准则――“理”视为宇宙最高本原,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程、朱认为理在气先,理为本,理为主,认识就是“即物而穷其理”,而“天命之理”即是天理的体现。理学除了程朱一派的客观唯心主义,还有陆、王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说,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学”即“明本心”、“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其学说为明代的王守仁所继承和发展。明代的王廷相和清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先后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张载的气一元论学说,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达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到清代中期,理学走向没落,但直到近代仍有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