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往动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交往动机Jiaowang dongji美国心理学家索里(J.M.Sawrer)和特尔福德(C.W.Telford)所提出的一种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动机,它构成最基本的面向社会的行为趋势。它们代表着程度不同的情绪关系的连续体,例如希望和别人在一起而不愿一人独处的愿望(群居性),喜欢跟语言和兴趣相同的人相处而不喜欢跟“外国人”相处(社会的相互作用),喜欢与合得来的人相处而不喜欢与陌生人相处(友谊),希望同自己所爱的人保持亲密的接触。这一系列的社会关系都是由交往动机引起的,从情感或情绪关系的程度来说,包含从最低的情绪联系(群居性)到最亲密的情绪联系,后者正如我们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和夫妻之间所看到的那种关系。在学习中交往动机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能使儿童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有些则使儿童拒绝为他不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获得父母或朋友的赞扬不仅表示自己处于优越的地位,而且意味着可以在这些有关人员之间继续享有或更多地享有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同样,责备、申斥和叱骂不仅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声誉),而且还意味着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负担任务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行为就倾向于维护这种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就会促进学习。反之,如果这种情感关系不存在,而一些相互不信任、敌视、对立的态度存在于全班学生和教师之间,那么,对抗行为和不合作态度必然会使合乎人们意愿的社会接触方面受损失。事实上,还可能产生相反的情况,对权威人物(教师和校长)的藐视可以成为一个学生取得伙伴赞许的一种手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