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瓦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瓦房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全国流行。此种房屋因用瓦盖顶而得名。放瓦的方法,一种是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层层相压,在两瓦交界处,再以泥封实(北京等地多以泥灰封之);有的在两行之间再反扎一层(此法较坚实)。北方,瓦房只出前檐,不出后檐。南方,则前后出檐。旧时铺瓦,瓦底铺草再上麦扎泥;现在盖房铺瓦,瓦底是油毡再撒一层薄沙。后者给房架压力小、防震、简便。

冀南平原地带,特别是京广铁路以东20里处各村庄及冀西蔚县、冀东青龙、滦南县一带都习惯住瓦房。瓦房是挑脊的房屋,前后两搭。

现在多是“三明两暗带甩袖”的北屋上房,中间三间为客厅,前墙正中开门,两边各开一个大窗户;两头两间各向前延伸一定尺寸,使整座房子形成“凹”字形,延伸的部分叫“甩袖”,也叫“倒座”。它在厦子下边有朝外的门,屋里有与客厅相通的门。武安一带的“甩袖”房不建外门,平原地带的“甩袖”房多有外门。

乡村的富者与城镇的小康人家多住瓦房,主要有悬山顶与歇山顶两种。悬山顶是两坡水的顶面,左右两端砌得很齐;歇山顶上半截为悬山式、下半截多庑殿式。个别的瓦房有砖壁瓦顶。瓦有板瓦、筒瓦、瓦当、脊瓦、鸱尾。板瓦上饰有绳纹、网纹、席纹以及吉祥文字。瓦当多为莲花纹。整齐黑色的瓦垄,耸立的屋脊,瓯起的鸱尾,与雪白的墙交相辉映,别致美观。

朝鲜族居室多盖在朝阳、依山傍水、环境幽静的地方,住房前视野开阔,屋内阳光充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朝鲜族的房屋有了很大改进,农村的草房逐渐被瓦房代替,城镇居民绝大部分住进了有现代设施的楼房。现代家具和家用电器也进入了普通人家。吉林地区的某些朝鲜族农舍,其外形和汉族房舍相近,屋内结构仍为朝鲜族传统式。在阿拉底、二道街等一些富裕地区,出现了朝汉混合式的二层楼房。

珲春敬信镇朝鲜族民居(施立学摄)

在过去,只有家资颇丰的人家才能造得起瓦房。瓦房所用的瓦,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蝶瓦,俗名“小青瓦”、“小瓦”;一种是脊瓦,半筒形,多用作脊;第三种是平瓦,乡间过去称“洋瓦”,现在称“大瓦”,是20世纪50年代后才逐渐普及起来的一种覆被材料。蝶瓦的使用方式有两种:一律仰面铺砌者,称“仰瓦”;用合垅瓦方式铺砌者,称为“一仰一哈瓦”。蝶瓦铺砌的屋顶,古色古香,屋檐滴水处的瓦当也顺势垒砌,显得典雅庄重。因此,尽管蝶瓦现在已不再作为主要的覆被材料,但在仿古性建筑中仍被使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砖雕。砖雕艺术多见于瓦房的檐头、脊头、码头和山墙等处装饰。东明县瓦房屋脊以砖雕砌成小庙形状的建筑,名为“屋楼”,刻有“太公在此”、“吉星高照”等字样,以示祥和平安。房屋四角的飞檐,俗称“垂飞”,多以砖雕砌成。山墙上所留通气照明性小窗,窗框砌砖也加以雕饰,俗名“月明”。潍坊地区的瓦房也多以砖雕为饰,屋山尖端处以砖雕装饰成菱形“垂云”,下端“拨缝”也用砖雕砌成不同图案,门楣、窗檐等处也有不同样式的砖雕。

以各种陶瓷制品装饰房屋者,在山东也所在多有。农家所用烟筒,除用砖砌之外,大部装有陶制或瓷制烟筒。陶制烟筒,顶盖多有变化,或为圆顶,或为兽形,或为奶状。而陶瓷制品装饰最富变化的是屋脊饰件。在菏泽市,瓦房皆用陶制屋脊作为装饰,其饰件一般高一尺左右,有狮、马、牛、羊、鸡、鱼、大兽、小兽等8种,大兽、小兽皆为龙头模样,造型奇特。其装饰排列分为单脊、五脊等,以瓦房建造质量而定。单脊装饰排列,以陶鱼为中心,其他陶兽作对称性排列,次序为鸡、羊、牛、马、狮、大兽。五脊装饰排列,中间大脊仍以陶鱼为中心,其他陶兽作对称性排列,次序为鸡、羊、牛、马、狮、大兽;其余4条为小脊,以大脊一端的大兽开始排列,顺序为鱼、鸡、羊、牛、马、狮、小兽。五脊装饰共用陶制饰件43只,气势恢弘,充满了祥和喜庆气氛。

以小青瓦或机瓦盖顶的房,多为土木结构。在机瓦未出现以前,农村的瓦房一律都是小瓦。椽与椽之间的距离略小,椽上不用铺箔子,也不抹泥,直接将瓦仰放在椽上,两页仰瓦之间再俯扣一页瓦,将瓦缝盖严。由于瓦房没有现代的钢筋水泥房那么严实,因而除了架设楼板的楼房,一般还要在居室上空设置顶棚,俗称“仰尘”,用以防风保暖和阻挡尘土。瓦房因结构形式和承载屋架的方法不同,又分厦房和庵间房两种。厦房主要流行于关中地区,它的主要特点是一面流水,没有屋脊,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这种房的后背是板筑的一排7尺左右的土墙,墙上再用土坯垒至1.5尺左右; 前檐用砖石砌脚基,再用土坯垒至高约1丈,门窗全在前面。两侧也是土坯砌墙,俗称山娱。厦房从屋架构造上说,又分半人字形结构和驮梁结构两种。前者由柱子、平梁、斜撑、坡梁、脊檩、腰檩、檐檩构成。后者由将军柱、柱子、平梁(大担子)、小平梁(二担子)、脊檩、腰檩、檐檩构成。厦房的位置多在侧面,但因经济条件所限,也有将厦房盖在前面代替门房、或盖在后面代替楼房的。盖在前面的厦房背墙靠街的称背街厦房或倒坐厦房;盖在后面的厦房因房子只有头,没有尾巴,故称揭尾厦房。关中的厦房1丈见方为一间,一般盖3间或5间。这种房屋充分利用了关中土质粘性强的特点,以土墙承受房顶压力,不用立柱和大梁,节省木料,也省地基,这是关中人因地制宜的一大创造。

驮梁结构屋架 (李永杰 绘)

庵间房,又称大房,它与厦房的最大区别是有高屋脊,两面流水。这种民居在陕南很普遍,关中的门房、楼房、厅房也是庵间大房。从屋梁结构上来说,它一般分为庵间半人字形屋架和庵间驮梁屋架两种。前者由脊檩、腰檩、檐檩、平梁(大担子)、坡梁、拉筋、斜撑、柱子构成。后者由脊檩、腰檩、檐檩、柱子、平梁(大担子)、小平梁(小担子)、立柱构成。庵间房又有三川房与四川房之分,从屋顶分前檐两道椽,后檐一道椽,两根明柱,称三川房;前檐两道椽,后檐两道椽,4根明柱,称四川房。庵间房以梁、柱承载房顶重量,房高屋宽,用料较多,用36根大木料,72根小木料,陇县农村称它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关中韩城和陕南的庵间房,在房屋前坡椽下使了两排腰檩和两行立柱,使前檐伸出2~3米,称为“歇檐”,遮住下面的走廊,廊上柱子明露。遇连阴雨天气,可在走廊上晾晒衣物粮食,也可在歇檐下堆放农具或做其他工作。但歇檐一长,却遮住了阳光,室内光线就显得很暗了。为了解决采光的矛盾,建筑师又想出了安满间门窗的办法。所谓满间门窗,就是将整个堂屋的正面都装上门窗,一般为6扇,其高度和宽度各达丈余,它上抵椽下的横档,下与门槛齐平,上半截是丁字拐、万字形等花格窗子,下半截嵌上精致的木板隔子,请能工巧匠刻上花草、鸟兽、人物等浮雕。平时只开中间两扇门,过事(如喜庆大事)时将6扇门全部打开,不仅室内很豁亮,而且通风条件也很好。

庵间人字形屋架 (李永杰 绘)

庵间驮梁屋架 (李永杰 绘)

凡有条件修建瓦房的,不仅追求房屋高大宽敞,还要讲究坚固美观。旧时留下来的庵间房,屋顶大多修有屋脊峙头,装饰有土陶烧制的鸟兽形象,称为鸱尾或龙吻,显得雄伟壮观。据说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清时代,寻常百姓的屋脊装禽不装兽,做了官或中过举的人,屋脊上才能装兽,小官装闭嘴兽,大官装张口兽,口中含颗红弹。在朝中做官的装龙头兽。屋脊上有这种装饰的旧房,现今在韩城、宝鸡、眉县、汉中等地还可见到。

指屋顶上盖瓦的房子,可称做上栋下宇型房屋。与楼房相比也泛称平房。栋,指屋梁;宇,指屋檐。是一种遍及全省的土木结构房屋。建筑程序是先夯筑地基,再立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檩上搭椽,椽上压栈,栈上铺草,草上抹泥,泥上盖瓦,用土坯或砖石砌墙,用木料制作门窗。

从屋顶上分,有一面坡型和两出水型(人字型)等,有些地方屋顶坡度大,如忻州一带的高脊一出水瓦房。有些地方屋顶坡度稍缓,如晋中一带。一面坡型瓦房,忻州、原平、文水等市县较多。有防盗作用,其民俗心态是:肥水不外流,房上水先流入本院,再通过一般设在东南角的“阴沟”流出去,对家宅有利。比较讲究的盖瓦时要先盖一层板瓦,每两行板瓦中缝上再扣一层筒瓦,房檐前面是滴水瓦或猫头瓦。代县、繁峙一带的民居较为讲究,双出水悬山式筒板瓦屋顶,排椽插飞,五脊六兽,造型华美。

瓦房的优点是采光好,结实,易于分隔,间架深广,屋顶不易漏雨,居住年代长久。但建筑瓦房的用料、施工、附属设施都较讲究,特别是正房,费钱费工,小户人家常有先盖五檩起脊的正房,待有钱时再盖东西厢房,逐渐建成三合院或四合院,能实现者仅十有一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