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德对天文学的贡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甘德对天文学的贡献分类:【地域文化】 甘德,战国时期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的先驱之一。司马迁说他是齐人。《史记?天官书》载:“昔之传天数者……在齐,甘公;……魏,石申。”司马迁为西汉太史令,掌握先秦及汉初史料,其说是有根据的。而《集解》引徐广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鲁国人。”《正义》又引《七录》云,甘德为“楚人”。是不是甘德的里籍史有分歧呢? 不是。甘德本是鲁国人,在齐为官或游学,故云“在齐”;鲁国后为楚灭,自然成了楚地,故又有楚人说。因为他成就其天文学是在齐,应是齐国学者。 甘德的生卒年月,无从稽考。据有关史料,其活动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威王、宣王的时代。《开元占经?岁星占》引甘氏岁星法云:摄提格之岁,岁星“以正月与建、斗、牵牛、婺女,晨出于东方。”从这段文字的特点看,甘公历法用的是“周正”。周正使用的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前4世纪。再是岁星纪年法的讨论又不会早于公元前4世纪。由此可知,甘德活动的年代“只可能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① 这一时期,正是齐国威、宣盛世,学术上诸子并作,云集齐国稷下,展开百家争鸣,各著书立说,成就学业,奠定理论基础的时代,甘德作为一家代表人物,或在齐讲学,或在齐做官,完成其天文学的建树,是合情合理的。 (一)甘德的天文学著作
历史上将甘德与石申并提,将二人的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其实二人既不同籍,也不同时。石申是魏国人,晚于甘德。《古今伪书考补正》引吴汝纶《廿八宿甘石不同考》云:“甘公齐人,实先于石氏,其说也最古。”二人对星宿皆有著作,但所列星座有所不同。石申著有《浑天图》为先秦浑天思想的代表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见于《史记》正义引《此录》和《隋书?经籍志》),《甘氏四七法》1卷(《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艺文志》皆有著录)。但其书早佚,不知其内容了。 由此看来,甘、石各有著作,各有特点和所长,但二人同为先秦杰出天文学家,故人们把二人合举并称了。 (二)甘德对恒星的观测及甘氏岁星法
甘氏岁星法即《甘氏四七法》。为什么叫“四七法”?“四七法”是天文学上岁星纪年法的一种,据《汉书?律历志下》载:“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居以列宿,终于四七;受以甲乙,终于六旬。”这段话主要讲明了计量太阳在天空运行的两种方法。在天上用星宿座标和度来计量,在历法上用日来计量。以日计量即用于支(甲乙)计日法,60天一个周期;用度计量是指太阳在天空运行经过列宿,一周天28宿,4个方位,每个方位平均7宿,故以四七为周期。所谓“四七法”,就是以28星宿来测量日月等天体运动方位的方法。 《甘氏四七法》所列28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由于原书散佚,只能从其他史籍所载去认识。《开元占经?岁星占》载有甘氏岁星法,列有28宿(缺两宿)中大部分星名,且有一部分与石氏28宿星名不同。再是《史记》的《天官书》和《律书》中,各载一种28宿,《律书》所载28宿星名与甘氏岁星法相同,《天官书》所载28宿星名与石氏星名一致。由此可以断定,《律书》之28宿即甘氏28宿。其方位和星名是: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建屋、牵牛、须女、虚、危、室、毕; 西方七宿:奎、娄、胃、留、浊、参、罚; 南方七宿:狼、弧、注、张、七星、翼、轸。 甘德对恒星的观测和发现,据《玉海》引《乾象新书》说:“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谒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门至青上;紫微垣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合计共118座,511星。《开元占经》中载有甘氏中官76座,外官42座,合计也是118座。但与《乾象新书》所载中官59座、外官39座、紫微垣20座的数字不同。甘氏对恒星的发现是不是118座、511星,因为原著已佚,无得对证,只能作如此观了。不过,从这个数字看,甘德在没有仪器可用、专靠两眼观测的情况下,有如此发现,也是够惊人的了。 再是上述文献记载甘氏之星官、星座,只看出星数、星座、星座与星座间的相对方位和占词内容,看不出中、外星官给出的具体座标和度数。据此看,甘氏不如石氏。石氏著作中有恒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甘氏原著中是不是有,已无从得知,再说石氏晚于甘氏,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是当然的。不能因此说石氏高于甘氏。 关于甘氏28宿的距度,有人据《开元占经》中所记两种数字进行过比较,企图找出一种是甘氏距度,这两种:一种是石氏距度,一种是引《洪范传》中的所谓古度,现并列比较如下: 星宿名: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 石氏度:12 9 16 5 5 18 11 度,一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