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甜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甜醅分类:【传统文化】 回、撒拉、汉等民族的一种传统甜食。流行于西北地区。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或玉麦用水洗净,放在锅中倒入凉水,加火烧开,再用慢火煮到粮食开口为止。将煮好的粮食捞到面板上均匀摊开晾凉。再将甜醅曲碾成粉末,均匀拌于粮食中装入陶器或瓷器中,放置保温处盖上保温物,二至三天后,容器里面发热,粮食上生出粉状略带绿色白毛即成。甜醅甜溢酒香,味美可口,能够开胃健脾。如果将发酵的甜醅晒干,称叫“干甜醅”,可以随身携带,非常便于出门远行。食用前加入开水,浸泡十分钟后,即可以入口,其味道与鲜甜醅无二。 青海藏族喜欢的一种传统甜食。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将莜麦或青稞洗净,放入锅内,用大火煮开后,改用文火慢煮,直到把莜麦粒或青稞粒煮开口为止。煮好后捞到面板上,摊开,晾凉。然后撒上碾碎的甜醅曲拌匀,装入干净的瓷器或陶器内,密封后放在火坑上,覆盖保温物,周围保持清洁。二三天后即可食用。此物酒香四溢,味美可口,有健脾开胃之功效,且对小儿麻疹有发表作用,颇受群众喜爱。 甜醅是以青稞为主料加工制作的,也是青海农业区的一种风味小吃。它具有醇香、清凉、干甜等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酒香味,入口醅干汁浓,清爽自然,食后满口留香。夏天食用能提神清心;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在青海农业区和西宁,各族群众都会酿制甜醅,其中尤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韩甜醅最为有名,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青海甜醅中的精品。 甜醅的加工制作方法相当简便:将去皮的青稞簸净,洗去杂质和麸皮,入锅煮至青稞粒表层裂口开缝后,捞出晾凉,然后把甜酒曲碾成粉末,撒入调匀,装在陶罐中密封,用棉被等捂严,保持恒温,夏天捂3~5天,冬天则稍长一些,大约5~7天。 甜醅就地取材,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夏天的西宁街头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卖声:“甜醅儿大碗挖着啦,一角一碗,花钱不多,解渴利索! ”不知是甜醅的醇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食客,还是甜醅的叫卖声诱惑了一个又一个高原人,不但本地人对它格外垂青,就连外地来客也倍加喜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