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甲秀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甲秀楼分类:【文化精萃】 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上。昔日河中巨石屹立,其形似鳌,称鳌头矶。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驾石筑堤,建甲秀楼于上,以培风气。后几经毁建。现存楼系清末重建。楼为三层木结构阁楼,三重屋檐;高约22米。红柱碧瓦,画栋雕梁,楼立江中,秀丽幽雅。楼有联匾,诗碑甚多。登楼远眺,山川风光,贵阳市容,尽收眼底。 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和巡按应朝卿架石筑堤,在南明河鳌矶石上建楼“以培风气”,取名“甲秀楼”,有“奇秀甲天下”之意。1621年,该楼毁于安邦彦之乱。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有碑记。1726年,巡抚裴宗锡再修,并于浮玉桥上增建“涵碧亭”。1909年,毁于火,巡抚庞鸿书又修。1981年,政府拨巨款进行全面维修,重建涵碧亭。楼前原立有“纪功”铁柱两根,系1732年与1791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与勒保镇压少数民族反清起义,将收缴的兵器铸成,1952年拔除,现存省博物馆。甲秀楼为三层,高约二十米,登楼远眺,城南景物,历历在目。 位于市东南南明河中鳌矶上。楼名寓科甲挺秀之意。明万历年间(1573―1619)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天启年间(1621―1627)重建,改名“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复原名。今楼为宣统元年(1909)重建。高约22米,为四角形攒尖顶出檐用挑的三层木结构阁楼,一、二层出檐,三重飞檐,平面层层收拢,形势壮美。楼中楹联、诗碑、匾额甚多。甲秀楼附近风景甚美,下有横卧于南明河的浮玉桥,桥头有涵碧潭、涵碧亭,楼右侧有观音寺、翠微阁,为市区著名风景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