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疏分类:【传统文化】 ①条陈政事的奏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数上疏……”②对古书及其旧注所作新注。如《周礼》有汉代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论语》有三国魏何晏等注,宋代邢?(xíng bǐng形丙)疏;《庄子》有晋代郭象注,唐代成玄英疏。③唐代妇女致不相识的丈夫亲属之书信。据敦煌写本《书仪》(斯1725号):“妇人亲迎入室”,自然与丈夫家亲属相识,所写信称为“书”;中唐以后(即《书仪》所谓“近代”),妇人“多不亲迎入室”,而男子至女家完婚,妻子往往不认识丈夫亲属,所写信则称《疏》。故曰:“相识曰书,不相识曰疏。”④旧时僧道代人求神、忏(chàn颤)悔时所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见一人相揖道: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 向天子陈事的文书。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今制,陈事曰疏。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后世又以奏疏作为群臣论谏的总名。但私人书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称的,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另外,疏也是古代的一种注释体式。六朝时,佛家把解释经典的注释称为“疏”,因此,以后把古书的义理加以阐释发挥,或广搜群书,补充旧注,究明源委的注释称为 “疏”或“义疏”。如南朝梁代皇侃有 《论语义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