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帆楼阁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江帆楼阁图唐代山水画。*李思训作。绢本,重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画面为对角线式构图,右上方三分之一部位画着浩渺的江天,在波光粼粼中有几片风帆缓缓而行;左下方三分之二的部分画着山石林木,在山脚茂密的丛林中,隐隐显露出幽静的楼台庭院,院前几个游人傍水漫步;近处曲径上点缀着行旅。全画展现出的是广阔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表现技巧上,树木与水波用笔精细,山石则勾皴简括,形成适当的对比;设色以青绿为主,鲜艳浓丽。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帆楼阁图传为唐李思训作,绢本,青绿设色,曾为清宫收藏。画幅上部展现了千里之遥的气象: 江天浩渺,风帆泝流。左下部为近景,长松秀岭,碧殿朱廊,山径蜿蜒曲折。山上古木参天,杈槎交纵,状如屈铁。藤条绕柯,盘根错节。其间游春人物三五,或乘骑策行,或闲步信游,或肩挑背负,缓行于桃红丛绿之中。全图峰峦起伏连绵,江天苍莽渺远,境界雄浑开阔。山水上下对应,结构新颖,布局工稳。笔墨工致,无论是青绿着色,还是朱墨皴染,都有出神入化之妙。设色浓重,显得金碧辉煌。画面开阔,却能做到 “豆马寸人,须眉毕露”。显示出画家的高度艺术技巧和写实能力。此图在形式上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山水画格局,在笔调的细密以及青绿设色上,继承了六朝、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色彩为主的固有表现手法,却又丰富前人的小青绿设色法,采用青绿勾斫,开创了 “青绿为质,金碧为纹” 的 “金碧山水” 画先声,使色彩表现更为绚丽灿烂。李思训(651—718年)是唐朝宗室,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人称“大李将军”。既以武功显赫于当时,也早以画艺著称于艺坛。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 中称李思训在大同殿绘制的山水壁画,能使人“夜闻水声”,达到 “通神” 的程度,足见其画技之精妙。 《江帆楼阁图》唐代绘画。传说为李思训(651~716,字建,唐宗室)所作。画家怀着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画面上部是一望无际的江天远景,烟水浩渺中点缀着3条漂荡的小船;左下部是秀岭劲松,楼阁亭廊。在松柏翠竹掩映下,山径蜿蜒通幽,其间人物点景,或闲步漫游,或肩担背负,或乘骑攀缘,人喧马嘶充溢于桃红柳绿之中;画中苍松古树、长藤顽石,更增古朴气息。画家将山水、人物、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构图特点。采用青绿勾斫的设色技法,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的风格。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