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兔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兔记分类:【传统文化】 南戏剧本。或称《刘知远》,全名《刘智远白兔记》(“智”一作“知”)。题署永嘉书会才人作,姓名不详。现存明代富春堂刊本《刘知远白兔记》,汲古阁刊本《白兔记》和明成化刊本《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但都经明人修改,其中成化本比较接近早期流传本,文人润色痕迹较少。而《六十种曲》本流传较广。《白兔记》是在宋元时期《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刘知远诸宫调》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成化本全剧不分出,汲古阁本分32出。写五代时刘知远家贫,为李文奎家佣工,李见其异相,以女李三娘妻之。李文奎死后,刘知远屡受李三娘兄嫂李洪一夫妇欺压,被迫外出投军,后因军功升为九州安抚使。李三娘在家则受尽兄嫂虐待,于磨房产子,取名“咬脐郎”,托人送至军中抚养。十六年后,咬脐郎出猎,追白兔而于井边见母,全家最后团圆。《白兔记》深为读者和观众喜爱,明清以来常演不衰。各剧种之《磨房产子》、《山猎回猎》等均源于此。 一称《刘知远》。宋元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作。明徐渭《南词叙录》列为“宋元旧篇”。今人钱南扬定为宋人原作。现存传本皆经明人修改。1967年上海嘉定县发现的明成化刊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刊本,全戏不分出,较少文人润色痕迹,当与早期演出本最为接近,是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录之外,现存较为完整的早期南戏剧本。此剧源出民间传说,宋代《新编五代史平话》及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皆演述这一故事。叙五代时刘知远为李文奎家佣工,文奎断定刘日后定会发迹,遂将女儿李三娘嫁刘。文奎死后,知远备受三娘兄嫂欺凌,被逼从军,后入赘于岳节度使家,并因军功升为九州安抚使。三娘在家也为兄嫂不容,受尽折磨,在磨房生下一子,称“咬脐郎”,托人送至知远军中抚养。16年后,咬脐郎打猎时追赶白兔,在井边与母相会,全家终得团圆。此剧塑造了李三娘这一历尽艰辛而坚贞不屈的形象,而对刘知远的忘恩负义则有所讽刺。全剧语言质朴,情节生动,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为后世经常上演的剧目。 柳子戏传统剧目。现存《兴围》、《回围》、《思夫》接《磨房》数折。已编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四集。故事见宋人《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调》、《李三娘麻地捧印》、《刘知远白兔记》及《风雪红袍刘知远》等杂剧传奇。写五代时刘知远外出投军,其妻李三娘在家惨遭兄嫂折磨,磨房中产子咬脐郎,嫂欲将其投置水中,幸被窦公救出,送至?州刘知远处,取名承钓。16年后,承钓兴围,追赶白兔,遇贫妇井边汲水,托其捎带血书交付刘知远。刘得知原委,发兵前往徐州,夫妻磨房相会,全家团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