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鹿洞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鹿洞书院分类:【文化精萃】 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李渤隐居读书于此,曾蓄一白鹿白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渤任江洲刺史,于其地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初改名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诏赐国子监刊“九经”。朱熹为南康军守,手订学规,并讲学其中。明清仍为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江西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唐代德宗贞元中(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庐山读书,曾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唐代敬宗宝历中(825―827),李渤任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于当年庐山读书地建造台榭,命名白鹿洞。南唐升元中(937―943),就遗址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代初改名白鹿洞书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因赴白鹿洞求学者甚多,皇帝准江州知州周述之奏,赐国子监印本“九经”。真宗咸平五年(1002)重加修缮,并塑孔子及其十大弟子像。后因政府振兴官学,提倡科举,书院随之衰落,白鹿洞书院即遭废弃。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治星子县,今属江西)太守,重建修复。请皇帝题额、赐书,并为书院确定方针、建立制度、置田建屋、延请名师,亲自讲学其中,与学生质疑问难。由此白鹿洞十分兴旺,成为南宋及后代书院之典范。白鹿洞书院直至明清仍为著名书院。参见“白鹿洞规”。 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距星子县城约7公里。原为唐代李渤的隐居处,因其喜养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在此建台,号白鹿洞。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30余弟子授经洞中,遂为书院。南唐时称“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朱熹为南康军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名声大振。现存为清道光年间所修,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 均破旧。后山洞中有白鹿像,系明正德年间复制。洞上有思贤台。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存碑石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其中《白鹿洞歌》最著,堪称艺术珍品。碑廊前庭中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碑石(紫阳即朱熹)。院门外还有独对亭、钓台等景观及古人石刻书法多处。 中国著史书院之一。为书院最早成为讲学场所者。亦称“白鹿洞书堂”、“白鹿书院”、“朱晦翁书院”。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初为唐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地。渤曾蓄一白鹿以自娱,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因此而得名。长庆初,渤为江州刺史,因洞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就遗址建学馆,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称“白鹿洞国庠”。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仁宗皇钓五年(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就故址建学馆十间,榜曰“白鹿洞之书堂”,皇钓末(1504年)兵毁。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就遗址复建书院,自兼洞主,聚书、聚徒,亲自执教,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习称《白鹿洞学规》),指明了为学方向、过程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目。强调“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教学以生徒自己读书,自行理会为主,提倡师生质疑问难,并建立了讲会、文会、诗会等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陆九渊亦曾来此讲学,留有《白鹿洞书堂讲义》。著名弟子有胡泳、曹彦纯、曹彦约等20余人。吕祖谦著有《白鹿洞书院记》,记其始末,称之为“四大书院”之一。继朱熹之后,朱在、陈宓、袁甫、陈炎酉等先后对书院进行了扩建;黄?、李燔、陈文尉、林夔孙、张洽、汤中、方岳、饶鲁、陈?等相继讲学。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毁于兵火。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等重建。胡居仁、蔡清、李梦阳、王守仁、湛若水、薛应旗、吴国伦、邹守益、王栋、王畿、赵参鲁等先后执教。万历初,张居正废书院,仅留祠祭,旋复。万历末,首行洞学科举。清代,江西地方大员屡有修缮,订立新规,并确定由推官或教官监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赐“学达性天”额,并赐书,建御书阁藏之。乾隆九年(1744年),赐“洙泗心传”额。名儒熊维典、汤来贺、魏定国、顾镇等先后主讲席。黄宗羲、查慎行、恽敬、洪亮吉等亦曾来此,留有文字。咸丰初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建。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 在庐山五老峰南西山下谷中,为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原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之所。李氏兄弟为洛阳人,唐贞元元年(785年)来此隐居。李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作江州(治今九江市)刺史,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水种花,号为“白鹿洞”。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避乱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三十余人在此讲学,从此,白鹿洞辟作学府。南唐开元年间,此地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今星子县)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名声大振,陆九渊、王守仁等文章俊杰都曾在此讲学。以后院宇屡经兴废,现有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白鹿洞四山回合,一水中流,古木参天,环境优美。院内古建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余碑廊,有碑百余方,刻有朱熹手书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化及名人书法。最为珍贵的是《白鹿洞歌》,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紫霞道人所作,诗意清新,书法雄劲,后人刻石传世,堪称艺术珍品。碑廊前庭中有记录朱熹生前活动的碑石,上书“紫阳手植丹桂”六字。院内外有独对亭、枕流桥、华盖松、钓台等景物及古人石刻书法多处。后山洞中有石鹿造像,系明正德年间复制。洞上有思贤台。足见书院古容之雅,历代儒学之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山谷中。其地四山回合,一水中流,如天然洞府。相传唐贞元(785―804)年间,洛阳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渤性喜娱鹿,所驯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825),渤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刺史,于故处建台榭,引流植花,名曰“白鹿洞”。唐末兵乱,清雅之士亦或来此避乱读书。颜翊率弟子三十余人在此授经达三十余年。南唐升元(937―942)年间,于此建“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赐国子监印本《九经》,称“白鹿国学”。咸平五年(1002),重加修缮,并塑孔子及其十弟子像,改称“白鹿洞书院”,与石鼓、岳麓、应天并称四大书院(王应麟《玉海》列有嵩阳而无石鼓)。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访求遗址重建,奏请“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亲自授课,确定方针,创建制度,置田建屋,充实图书,延请名师陆九渊等来书院讲学,学生日众,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书院楷模,对后世书院乃至封建社会教育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以后,书院历经兴废,今存建筑系清道光年间所修。有礼圣殿、御书阁、思贤台、彝伦堂、朱子祠等。礼圣殿中悬唐吴道子所绘孔子像,旁为七十二贤人像。殿前白莲池,传为朱熹种莲处。殿后有半月形岩洞,系明正德(1506―1521)初南康太守王溱开凿。后知府何浚凿石鹿置洞中,始有“白鹿洞”之实。今洞中白鹿乃清光绪九年(1883)复制。殿侧碑廊,有朱熹《四时读书乐诗碑》、明人湛甘泉“海阔天空”等历代碑刻百余块。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明万历九年(1581)紫霞道人所作《白鹿洞歌》,传以蒲作笔书写,诗意清美,书法挺秀,咸丰七年(1857)刻立碑石。碑廊前有丹桂,传为朱熹所植,旁有“紫阳手植丹桂”碑。书院门前贯道溪边岩石有朱熹所书“枕流”二字,传朱熹任洞主时曾枕此石而卧于流中,以消炎暑。旁有枕流桥、濯缨桥、钓台、独对亭、华盖松等。历来多有纪游白鹿书院诗文。清魏源诗云:“水复山重得洞名,白云深处读书声。参天峰下参天树,谁称松涛万壑清。”(诗后自注:“白鹿洞本无洞,以四山环合得名,在五老峰下,山后有长松数里。”)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曾畜养白鹿一只以赏娱,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于其地建台榭,遂以白鹿洞名之。南唐在此建学,宋初始置书院,后废。南宋朱熹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舍馆,改名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其所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南宋及其以后各学校与书院共同遵守的学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