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看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看魂分类:【中国民俗】 如果某家的孩子突然发热昏迷,说呓语(胡话),家长即认为是“中邪”或“冲犯”家亲鬼魂。如某家小孩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好打瞌睡,家长即认为是吓掉了魂。有的一面请医生诊治,一面在家烧香求神保佑,许愿病愈“看魂”。事主先到端公家说明缘由,请他去“看魂”。端公答应后,即约定日期(还愿的选择吉日,治病的当日即去),交了定金(俗称“打纸钱”,一千或数百文),事主将端公的布袋背回家去,称为“背鼓”。 端公到事主家后,将神像挂在正当门的墙上,事主把事先置办好的“供果”(五种糕点)、“供菜”(五种蔬菜)分别用盘子装好,和五个大馒头、三杯酒一起,放在神像前的桌子上摆供(供奉神灵享用)。端公把在家里剪好带来的五色纸小彩旗数面,连同官印、铁扇、一杆小钩子秤和一面镜子,插放在一个柳条编的斗中,放在大桌中央。然后把“柳三娘”扎成,放在斗前,把“交子”(向神问卦用的)也放在旁边。这些活动称为“悬驾”(即把各位神仙都安排悬挂好的意思)。 看魂开始,先由端公燃烛焚香,事主跪拜神前。端公事先写有“疏头”(或称疏文,是用黄表纸写的奏谢或奏请神灵的文书),一般写“兹有地府州县信士弟子之子(或女),名唤,现年岁,因患病(或掉魂)曾请神医治,许愿病愈看魂。现小儿已经痊愈,特看魂还愿,以答谢神碉(请神医病的,则在因患病后写“请诸神医治”),请上神保佑长命百岁,无灾无病,吉祥如意,不胜顶感之至。”等语。端公将“疏头”连同“元宝”(用表芯纸贴锡箔糊制的成串纸钱)一同焚烧。然后即左手持锣,右手持鼓,敲锣打鼓唱起颂神歌。事主起立在旁侍候。约半小时,颂歌唱完,“请神”仪式便告结束。 如要看魂的,就将大桌抬到屋外,放在门左侧,桌上放着点燃的香、烛和盛纸钱的斗、“柳三娘”、“交子”等物。端公站在桌右,事主(一般是家庭主妇)站在桌左,请“柳三娘”找病儿之魂,问病儿“冲犯”哪位家亲鬼神。端公先用针刺破中指,将血点在“柳三娘”的头上,即敲锣打鼓唱请“柳三娘”的赞歌,叙述“柳三娘”成神的经过和赞颂她显灵治病救人的“圣德”。唱毕,即请事主预先找好的两位五六十岁的老妇人,分别站在大桌的左右两侧“架柳”,即每人伸出一只手,握住“柳三娘”的一条腿。这时端公站在大桌前面,面向“柳三娘”,放下锣鼓,两手持一簸箕,使簸箕倒立桌上,手持簸箕嘴的两个拐角。端公让“架柳”的老妇人将“柳三娘”左右晃动,他突然将簸箕向上一扬,向“柳三娘”一碰,大声叫道:“咳!可是他老老爷,老奶奶?活着为人,死了为神,请显神灵。”意思即问病儿是否冲犯了他的曾祖父、曾祖母的亡魂。这时如果“柳三娘”仍左右摇晃转动,端公再继续问:“或是他老爷……”“或是他奶奶……”由事主报他家死去的长辈,父母、伯叔、大娘、婶子、姑嫂……一一询问。本家的问完,再问新亡故的,诸如东院他二婶子,西院他二大娘……直到“柳三娘”在桌上蹦跳起来,向簸箕背上冲撞时为止。如问到“他二大娘”时蹦跳,即表示病儿是冲犯了他二大娘,端公就不再问了,拿起锣鼓打着唱道:“赶紧点火烧金银。”事主即焚烧饧箔纸钱,跪在地上。端公又拿起木“交子”,向焚着的香上转一周,往地上一丢,如果是一阴一阳(一个红糟向上,一个外壳向上),事主叩头谢神起身即止。如果两个红糟向上,或两个外壳向上,端公还要祷告,继续丢“交子”,直到一阴一阳为止。端公止问后,就让“架柳”人把“柳三娘”放还靠在斗上。 问后,端公即拿着桃条(桃树的枝条,俗说可以驱鬼)、带环的扇刀到病孩的卧室。如系还愿的,病孩虽愈,似需睡在床上,盖上被子。端公用桃条、扇刀摇晃丁当作响,在病孩身上拍打一遍,并吸口冷水喷在病孩脸上,然后走出屋子,意思是已将家亲野鬼或妖魔鬼怪驱逐出去。端公继续拿起锣鼓,率领两位架着“柳三娘”的老妇人和事主家派的挎饧箔纸钱篮子的人一同去村外荒郊。端公找一个僻静的十字路口,焚烧锡箔纸钱,敲锣打鼓唱一会,把“鬼魂”送走,然后把扎“柳三娘”的红带子和纱包头解开,将其腹中包的五谷杂粮向四方撒去,边撒边唱道:“一撒金,二撒银,撒到谁头上长木鳞(即秃疮)。”这时围着看热闹的小孩,都四散跑开躲避,害怕撒到头上长秃疮。最后端公又唱一段招魂曲,接着由两位架柳人一个喊:“××家来吧!”另一个就答应一声“来―――了!”由原路回家,一直喊到病床前。端公又敲锣打鼓唱几句安魂歌,表示魂已招来,安到病孩身上。下午的活动到此结束。晚上,端公再来唱端公腔以酬神,有的竟唱至翌日天明。然后收酬金、供品,与用具一并背回。看魂活动即告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