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敢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石敢当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亦称“泰山石敢当”。传说泰山,即东岳大帝,掌管人的生死,所以常在“石敢当”前冠以“泰山”二字,以示威严。此种民俗流行于华东、华北、东北、华南等地。相传有一个姓石的猛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人们借以禁鬼绝惑,抑压不祥。年深月久,相沿传袭,成为一种民俗。据《舆地纪胜》载:宋庆历四年(1044)在福建莆田发现一块唐大历五年(770)的“石敢当”石碑。可见自唐已盛行。 又称泰山石敢当。民间所崇奉的镇鬼压灾之神。此风俗始盛于唐代。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7),张纬任蒲田县官,在翻修县衙时,得一石铭。其文为:“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770)县令郑押字记。”其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五代时勇士石敢当,素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勒石,以求其保境安民。其二,西汉史游《急就章》中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之句。北宋庆历年间发现的唐代石铭,则属于镇宅之石,借用“石敢当”之句,壮声威,使其具有辟邪压灾,镇鬼灭殃之神力,为灵物崇拜之表现。民间又传:清康熙年间,有将军名拜音达礼年,其邸舍与浮图相通,不利居住,后求助于江西龙虎山道士,道士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下署纯阳子书,归后勒石东廊以厌煞。广东徐闻县一带民间传说云:清康熙年间,数任知县到任不久皆卒于任上,后黄知县得知此事,在赴任时带一风水先生,经察,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前任诸官皆因此而死。黄知县遂于县衙前立碑,上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此后遂平安无事。而广大民众则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交通要冲,上刻“石敢当”,以镇不祥。 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旧时,江河南北,村落入口、庐舍居宅之迎门处,多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个字,亦有于前加“泰山”或“华山”二字者,称曰石将军,其主要作用为拔禳凶煞、驱邪镇宅等。此攘解之俗古已有之。据宋有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载,开福建莆田得一石铭,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云云,下署唐大历五年。可见此俗最晚亦始于唐代。而民间传说,以石敢当为五代时刘智远部将,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书其名于石上以镇鬼祟。此自附会之言。按汉史游《急就章》即有“师猛虎,石敢当”之文,疑其源流甚远,惜无佐证。石敢当禳解之面颇为宽泛,不仅可驱邪,还可医病。据《茶香室丛钞》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石敢当’三字,方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古代风俗。在家正门口,或街头巷口、桥梁,立石人或石碑,上刻“石敢当”字样,以为可以镇邪。汉代史游《急就篇》“石敢当”。唐代颜师古《注》:“敢当,言所当无敌也。”清代翟灏《通俗编?居处?石敢当》:“《墨庄漫录》:‘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得一石,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声盛,礼乐昌。有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继古丛编》:‘本《急就章》也’。”据此,则刻石“石敢当”,则唐代已有此俗。 在河北农村,不少胡同口和丁字街对着的墙壁上,或路、桥头冲着的房屋、院墙上,都刻有“泰山石敢当”或“雷震北岳横山石”字样。这些字大都刻在石条或者砖面上。刻字的石条一般比较大,石条立在墙根,山区多石头的地方这种情况较多。刻在砖面上的都镶在墙壁上。也有一些人家为了省钱省力,只用墨笔写在墙壁上。 刻写和安置“泰山石敢当”的目的是为了辟邪。民间传说,恶鬼只走直路不拐弯,一见这五个字就不敢前进了,从而达到阻挡恶鬼进宅的目的。 泰山石敢当(杜学德摄) 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来历,民间有不少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是:石敢当是个勤劳勇敢、为人刚直、除强扶弱的小伙子,住在泰山脚下。那时候,来泰山朝山进香的人很多,一些强盗经常拦截妇女,抢劫财物。石敢当经常见义勇为惩治强盗,保护香客。石敢当因此出了名,坏人强盗一听他的名字就望风而逃。石敢当死后,人们把他埋葬在大路旁,立了石碑,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几百年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石敢当成了泰山一带御侮护民的神灵,期望他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镇邪扶正,于是便以他的名字代替他的形象,用他的神威保护人们过平安日。子 到了元朝初年,丘处机成了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在河北境内唐县的大茂山、青虚山建立了北方道教圣地,把请“石敢当”的习俗也带到河北。因为石敢当是泰山来的,泰山是五岳之首,便在“石敢当”前面冠上“泰山”两字。慢慢地,刻写和安置“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就在河北农村传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