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石雕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民间雕刻工艺品之一。主要原料为各种山石,著名石料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大理石等。种类有日用器具,如烟缸、果盒、花瓶、台灯座等;文具,如砚台、印章、笔筒、镇纸、笔架等;工艺品,如人物、山水、动物、花果雕等。有相石、薄意、线刻、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等雕刻技艺。多依照石料本色进行雕刻,不另上色。始于汉代,历史悠久。著名石雕有寿山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东兴石雕、贺兰石雕等。

迄今发现的石雕作品主要是圆雕或浮雕人像。辽宁东沟后洼遗址出土的滑石圆雕人头,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还有河北滦平金沟屯遗址出土的一批石刻圆雕人像,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的黑色火山岩浮雕人面,甘肃永唱鸳鸯池51号墓出土的白云石浮雕人面,但数量很少。辽宁东沟后洼遗址有滑石雕成的动物出土,其中一件石雕龙,为已知最早的石雕龙形象。

以石为材料的雕刻品种,亦称“石刻”。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之一。常用石料为大理石(汉白玉为其中之一)、花岗石、青石、砂石等。由于石料取诸自然,且能长期保存,故石雕成为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刻的主要艺术品种。我国古代大型石窟、摩崖、陵墓与建筑雕刻,绝大多数用石雕成;现仍大量保存的南北朝以来的石窟造像成为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

是仡佬族雕刻艺术的主要工艺。石雕多用在建筑房屋、石板墓和生基的碑亭上。如庙宇门外就雕有守门石狮,石柱上雕有“龙飞凤舞”;还有仡佬族宅基的细钴阶沿,“贞节”牌坊,楼台亭阁,都雕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十八罗汉”等。家用的石雕有擂钵、石水缸,还有仡佬族居住的“四角天井”中的石桌椅等,都有各种图案的雕刻。

黔北、黔东仡佬族墓葬古今多为石板墓。不少石板墓内外有着若干雕刻图形,所雕图像有金鸡闹花、鼠摘葡萄、阳雀看牡丹、金鸡放莲、三阳开泰、双狮解带、二鹿含花、双鹿戏钟、水牛解带、葫芦、兰草、莲花、龙、螃蟹、经书、太极图、宝剑、全家福、二十四孝、弥勒佛、八仙过海等花草鸟兽吉祥物及民间故事等图案,以及篆、隶、楷、草等种书体的诗对和神位。墓碑大多自右至左有石刻碑文为“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墓前立有两根四棱柱,高约4尺,左右均有刻文,构成对联一幅,结构严谨,肃穆端庄。

潮汕地区石雕技术高超,石雕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流传下来的石雕艺术品也颇为丰富。

粤东一带流传着一则动人的传说:潮州彩塘乡资政第大门镶有四块石雕,其中一块“渔樵耕读”刻有一牧童骑于牛背上,手挽一条细如竹筷的“牛索”,为雕刻这条牛索,竟花费前后三个石雕艺人心血。

这个传说,道出了潮州石雕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追求艺术极品的献身精神。

潮州石雕的风格与题材和木雕大体相同,在石块上同样表现了层层镂空的精巧技艺,与木雕被誉为姐妹艺术,称誉海内外。

历代大量石雕艺术遗产反映了潮州源远流长的艺术风格。

建于唐代的潮州开元寺大殿周围的石栏,刻有佛教故事,奇兽珍禽,莲花瑞草,形象纯朴古拙,凝重雄浑,大殿前石刻“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大字与石经幢,可见匠人技艺。潮阳铜盂灵山寺保存着唐代长庆(824年)修的“大颠祖师墓塔”的八面塔座石板。石板上刻着瑞兽禅花古雅朴实,寺内保存的菩萨造像刻画简朴,线条流畅,都富有唐代石雕风味。

宋代尚书王大宝墓前的石刻,形象生动简练,神态各异。潮阳胪岗石塔寺有图案简洁的宋代石雕菩萨4尊,线条粗犷,近乎写意却极为传神,与王大宝墓前石人石马石羊近似。制于元朝的开元寺石刻香炉,重950斤,炉座上刻着飞天、双龙、夏莲瓣、梅花鹿,刀锋犀利,梭角鲜明,极其精美。

明代建于府城潮州的石牌坊20座,每座造型各异,双面精刻人物、龙凤、花卉,形象鲜明生动,各富特色。潮阳灵济宫前石麒麟浮雕,兽身各部线条细腻。

潮州西湖葫芦山上从唐至清留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清代,各地建造祠堂、庙宇数以百计,石刻精雕细刻,镂空通雕玲珑剔透,以工取胜。

石雕艺术在潮汕应用广泛。行艺分工明确,艺人多有所长,有的开石,打四直专工于刻,有的则以“打巧”见长(专工刻平面和线条)。这是带艺术性的雕刻工艺。石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筑石雕,一类是工艺石雕。工艺石雕又分建筑工艺、纯工艺品和艺术雕刻三种。建筑石雕包括石板、石柱、石门斗、石台阶、墓碑、亭阁、石拱桥等多种建筑石制品;建筑工艺则是在这些建筑品上雕刻一些图案、花卉、人物等作为装饰,或雕上一些配套建筑的工艺品;纯工艺品是专供欣赏用的,有石花篮、石屏、小型动物等,可摆设于室内庭院。按雕刻品种又可细分为平雕、浮雕、通花雕、立体雕。潮汕石雕“打巧”技艺独特精湛,富有地方色彩和创造性,如名扬四海的“潮州狮”,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与“北京狮”齐名。

潮阳县的贵屿镇泗美村是潮汕的石雕之乡,全村家家户户从事石雕业,村里的石雕艺人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石雕创作,石雕艺术品《九龙壁》、《狮子戏球》远销香港装点建筑物。贵屿艺人雕凿的石花篮、竹篾似真,花叶如生,艺术价值甚高。谷饶镇深洋村“梅祖宗祠”6个石雕花篮:高约35厘米,直径20厘米,用一块青石雕成。花篮上面装饰着一簇簇花草,蔑条清晰可见。花篮里面有一牧童骑在牛背上,牛昂首摇尾,牧童手挽绳子,神态自若,牛绳子由三股组成,人物神似,活龙活现,维妙维肖。当年刻这几个石花篮大小铁锥30多支,小铁锥有的只有笔芯那么大,要伸进蔑缝到里面雕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湖南出产多种优质石材,如产于长沙、洞口的“墨玉”,石质细腻,黝黑油亮,艺人用其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远销日本、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浏阳市永和镇芙蓉河中特产的菊花石,石纹宛如朵朵绽开的白菊花,石雕艺人根据石材天然之形、纹和色,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和立体多层镂空雕等技法,精心雕琢出各种形象生动的艺术品。1910年湖南菊花石雕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览,获两枚奖章。1915年戴清升雕刻的梅、兰、菊、竹横屏和精雕花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石雕柱础―――象(麻阳)(左汉中提供)

石雕柱础―――鱼龙变幻(麻阳)(左汉中摄)

郴州的五盖山石、长沙谷山的青纹花石、浏阳的菊花石、桃江的舞凤石、芷江的黎溪石,都是质地细润、色泽晶莹、细腻润墨的制砚优质石料,艺人们将其加工成砚,成为有名的“五盖山砚”、“谷山砚”、“菊花石砚”、“凤舞砚”、“黎溪砚”等名砚。其中黎溪砚堪与全国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鲁砚、洮砚媲美。

湖南还盛产花岗石、祁阳石(汉白玉)、桃花岩和桃源石。花岗石质地坚硬,祁阳石质地洁白细致,桃花石质细色美,均是石雕的上好材料,因此湖南大型石雕亦很发达,以桃源石雕最有名,制品包括建筑雕刻和工艺品两类。建筑雕刻多为楼、台、亭、阁、祠、观,牌楼之廊、柱、础、牌、匾、栏壁、台阶及大型龙、石狮等,以桃源圣庙“五龙捧圣”石雕为其代表作。工艺品包括桌、椅及家具装饰、案头摆设、文房用品、首饰、图章等。玲珑精巧,晶莹雅洁。

西藏的石雕分为嘛呢石刻和摩崖石雕。

石刻菩萨(江孜)(张鹰摄)

嘛呢石刻:三怙主(张鹰摄)

嘛呢石刻。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的一种供奉神佛的石刻。佛教进入西藏以前,西藏人信奉的是苯教,即拜物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包括山、石、河流、湖泊、大地、树木,甚至每一小块石头都具有灵性,而在摩崖和石头上刻以画像或经文会使其更具灵气。一般在其上面刻以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嘛呢叭咪?”,“嘛呢石”因此而得名。嘛呢石遍布西藏全境。以前因诸多原因,致使这异常丰厚的艺术宝藏鲜为人知。藏族先民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炊事,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和灵石崇拜的信仰情结。散见于西藏各地的山口、关隘、河畔、村落、牧场、城镇、圣迹乃至天葬台附近的一座座以石块垒成的朴素祭坛―――嘛呢堆,即石供,其意义一是祈求福泽与禳解灾祸;二是供人们转经祭拜,以随时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在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嘛呢石堆更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在,它起着经堂与道场的作用。

嘛呢石刻:佛母(古格)(张鹰摄)

西藏的嘛呢石刻按其宗教意义分为六类:佛菩萨与高僧大德造像、本尊护法神碉、忏悔与发愿、符咒警句、整章或段落经书和供敬品。按艺术风格流派概括为四种:藏东地区的线面剔刻图像和阳刻通体经咒,前后藏地区的线、面、染三结合的浅浮雕,阿里地区的“胡味”雕刻和藏北羌塘大刀阔斧的石刻石画。

嘛呢石刻:蛇蛙双鱼(张鹰摄)

刻石艺人在石板上刻经文(拉萨)(郭阿利摄)

摩崖石雕和嘛呢石刻艺人,藏语谓之“朵多”,意为刻石匠人。他们春、夏、秋三季是农民和牧人,冬闲则操刀镌刻。他们的技艺一般是师徒相授,父带子传,并且只限于男性。他们对一块或一批嘛呢石不管倾注多少心力与时日,技艺水平如何高超,却极少在上面标具个人名字乃至雕刻年辰。他们认为佛像与经咒是圣洁而高不可攀的,寻常百姓的丁点痕迹都不应混迹于其间。他们创作的终极目标,除了赚钱谋生外,只能是精神信仰上的一种满足,一生刻了多少尊佛和菩萨诸神像,刻了多少字、多少经文,有如一个信徒一生转了多少圈圣山神湖或布达拉宫一样,是关乎今生与来世善业功德的大事。因此,嘛呢石刻遍布西藏,其中昌都地区的丁青、昌都和类乌齐县境内有几座著名的嘛呢拉康,方圆几百米层层叠叠供奉着数不胜数的形制石材各异、布局刻法不同、图像与文字相映成趣的历经几百年形成的嘛呢石堆,它们屹立于蓝天白雪之间,蔚为壮观。镌刻在上千块石板上的《卓玛经》亦在其中,成为镇康之宝。

石刻经书板(张鹰摄)

石雕是上海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之一。旧时的石雕主要用于建筑,大户人家的房屋上有不少石雕,起装饰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石雕砚台出口国外。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石雕艺术家,他们主要雕刻茶壶、砚台、笔筒等艺术品,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名的如:王金根,南汇县书院镇新东村人,他从小学习木雕技艺,20世纪80年代后他转行从事石雕艺术,从雕石砚到雕石壶、石笔筒,越雕越精,佳品精品频出。他雕刻基本功扎实,深雕、浅雕、浮雕、立体雕、镂空雕,样样精通,又长期生活于农村,与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朝夕相处,熟悉其习性和特征,因此他雕刻出来的动植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目前他制作的瓜藤花草、爬虫飞蝶、竹枝树根、贝、甲等爬行飞跳动物的砚台有近百种,茶壶数十种,笔筒十余种,件件作品生动逼真,巧夺天工。

石雕砚台(王金根制作郑土有提供)

古竹寿蛛砚―貌似一截一剖为二、经过长期风吹雨淋的枯竹,正面的墨池似乎浑然天成,而从枝节处长出的一枝细枝既给砚体增加了动感,又透露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反面,蛀洞密布,霉变腐烂,两头折断之处既留有明显的不规则的刀砍痕迹,又有虫咬和腐烂后留下的破损,一只蜘蛛正在慢慢爬行,似乎正在寻找什么,惟妙惟肖。要不是亲手所触,谁也不会想到是用石头制作而成的。

螳螂戏蝉壶──以一截树桩为主体,一根直的树丫为壶嘴,另一根树丫弯曲迂回盘绕在树桩上为壶柄。树桩平面,一圈圈年轮清晰可辨,还有明显的锯痕,在靠近壶嘴的一边还有树倒下时折断的折缝。一只蝉正爬在树桩的中央,定格为壶钮;而此时一只螳螂两只前脚伏在壶沿,大半个身子躲在壶柄树丫中,面对蝉虎视眈眈。这场景可使人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两个雕刻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又使原本静态的石壶充满了生气和动感。

岁寒三友笔筒(王金根制作郑土有提供)

岁寒三友笔筒──以一截老松树为主体,一根小竹从老松的根部伸出,腊梅也傍松而生,梅花开满枝头,似傲雪怒放;树皮斑驳的老松枝上的松叶密密麻麻,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巧妙地溶化于一件石雕作品之中。该作品刀法细致入微,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玉米壶(陶昌鹏制作郑土有提供)

王金根的作品多次参加上海市和全国的民间艺术展,获得一致好评,深受收藏者的青睐。其作品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他本人应邀多次赴美国、欧洲、中东、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展示其技艺和作品。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王金根“一级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陶氏石壶:在上海,稍稍接触茶具的人对陶氏石壶都不会陌生,它就是由陶家五兄弟制作的石壶。陶氏石壶畅销海外。

陶氏兄弟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雕制砚石起家,创办了陶泓斋,其中老二陶昌骏是带头人,他的砚刻受到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先生的高度评价。后来,在创制“名片砚”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开始雕制石壶。从此兄弟五人在石壶天地中开创了一片新的领域,被著名茶壶鉴赏家唐云誉为“陶氏石壶”。

陶氏石壶以写实风格为主,以自然界的花、木、虫、果等为主要题材,既继承了传统石雕技法,又吸收了竹、木、牙、角雕刻的特长,特别注重细节和肌理效果,熔造型、绘画、雕刻于一炉,作品生动流畅,神定气足,具有朴实清新之美。陶昌鹏的《玉米石壶》、陶昌骏的《凌波仙子石壶》、陶昌平的《竹编石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由于他们在制壶工艺上的突出成就,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陶昌骏“一级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陶昌鹏、陶昌平“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一家三兄弟同时获此殊荣,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事石雕的还有以微型石雕见长的沈文华,以及吴根华、叶松春、张雷、贺鸿仪等民间艺术家。

山西的石雕石刻艺术极其丰富,特别体现于寺庙宫观和明清民居大院的建筑艺术中。晋北民间从事石雕石刻的工匠很多,尤其是五台、定襄、应县等地,寺庙林立,这些石匠师傅整年累月服务献艺于寺庙建筑。此外,在民居建筑、宫廷建筑、园林建筑、陵墓建筑,都留下了他们的艺术创造。石刻石雕材料有青石、汉白玉、花岗岩、红砂岩、大理石、文石等,其中青石雕刻最为普遍。

五台山寺庙群是民间雕刻的博物馆,其中龙泉寺、南山寺的石雕可称为是石刻艺术的经典。南山寺的佑国寺石雕内容最为丰富,在每个院落的大殿前有一高台建筑,在石栏杆和石立面上,雕刻着上千幅图案,有干枝梅、山菊花、牡丹、凤竹;有云中凤凰、空中飞龙、麒麟相逐、狮子绣球、鹿登梅山、奔马迎日、喜鹊冬梅、莲下鹤立;有琴棋书画、海螺、仙桃。还有许多人物故事浮雕,有苏武牧羊、牛角挂书、孟母择邻、太公钓鱼、吹箫引凤、三顾茅庐、松下问童、朱买臣负薪、猪八戒登山等等。最为生动传神的当数 《送子观音》 和 《天女散花》石雕。观音菩萨慈爱地将小孩放在膝上,一手护抱,一手拉着小孩的小手,爱抚备至;松树下,天女含情脉脉,体态袅娜,衣带飘卷,手端花盆,倒出各样仙花。《观音送子》 和 《天女散花》被誉为雕刻艺术佳品,南山寺堪称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泉寺的胜景,是山门前精致壮观的石牌楼、石狮、石幡杆,皆为汉白玉石雕精品。石牌楼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为上下两层,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石牌楼的前后垂檐、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中门的拱券上雕刻二龙戏珠,团团白云,双龙腾飞,睁目张嘴,气势非凡,龙头、龙角、龙牙、龙舌、龙须、龙鳞、龙瓜,比例适当,富有质感,雕工细腻而又脉络清晰;四根方柱和八根斜圆柱上也都雕有盘龙,称“绞龙柱”,牌楼通体上雕刻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姿态的龙80多条,还有许多龙纹图案。与石牌楼相映成趣的是蹲着的大石狮和高竖的石幡杆。石牌楼、石狮、石幡杆和牌楼背后的石拱桥,都为汉白玉石雕,一色皆白,和谐肃穆,堪称石雕艺术的珍宝。龙泉寺的另一珍宝是普济墓塔,方台的四角和墓塔底座的八角上,雕有12个大力士肩扛大搭,大塔的卷莲瓣中雕有110尊坐佛小像,塔之中部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刻一尊弥勒佛像,真是“塔中有佛,佛上有塔”,雕刻精细,别具特色。

在民居建筑中,墙基石、柱础、门墩石狮、台阶、拴马桩、上马石、石门槛、石栏杆、石栏板、踏石等,都有精细的雕刻。柱础用以承托柱子,讲究的柱础为卧鼓形,鼓的四周是线刻图案。门砧石是门转轴下的垫石,在其外露部分都有雕刻,如金钱太平、松竹梅兰、马、鹿、猴等,有的大门或二门的门砧石还雕有石狮,俗称“门墩石狮”,或者为立鼓形。晋南丁村民居很注重天井踏石的装饰,踏石上雕有喜禄封侯、三羊开泰、连中三元、五福捧寿等图案,形式有马蹄形腿案几式、坐凳式等多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