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鼓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石鼓文

分类:【传统文化】

现存最早刻石文字。籀文。无确切年代,一说秦襄公时期(前777―前766),一说秦文公时期(前756―前716),一说秦穆公时期(前659―前621),在十个鼓形石上所刻籀文,因而得名。亦因用四言韵文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又称“猎碣”。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三?原出土。所刻文字在篆籀之间,书法古茂圆劲,画如屈铁。唐人韩愈《石鼓歌》赞美道:“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全唐诗》卷340)但文字剥落漫漶(漶huàn患。漫漶,文字模糊不清),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现藏故宫博物院。拓本以明代锡山安氏十鼓斋收藏北宋拓本:“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最古。有影印行世。

战国时期秦国刻石。原在陕西省凤翔县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是在高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的鼓形花岗岩石周围镌刻诗文、记叙秦人游猎事,故又称“猎碣”。共10鼓,鼓刻四言诗,10首为一组。书体为古籀文(即大篆) 。原文应有700字以上,现存仅272字。有的鼓一字无存。唐初始见于文献记载,后陆续有人作诗赋词,并经诸家考证。对其刻文时代众说不一,现代学者郭沫若、马衡、唐兰等人都认为是秦人所刻。石鼓文拓本自唐已有,最好拓本为宋拓先锋本、中权本和后劲本。石鼓文书法浑厚自然,方正丰厚,匀称秀美,是周代古籀之风格,但又可看出由大篆向秦小篆转变的趋势,因此,它在文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发现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之三畴原,每鼓环刻四言诗一首,记叙秦国君田猎之事,故亦名“猎碣”。其字为大篆,秦系文字的典型作品,是研究小篆来源的重要资料。刻石年代历来争论很大,但可肯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十鼓原应有700字左右,唐宋时已残,宋欧阳修所见仅465字。现存仅有270字左右。传世著名的北宋拓本有明安国藏:“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均流传海外。

先秦籀文石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因石形似鼓而得名,共十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因亦称“猎碣”。所刻书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古茂雄秀,冠绝古今,上集大篆之大成,下开小篆之先河,是书法史上极珍贵之至宝。其制作时代,唐人以为周文王或宣王,宋人始提出始皇以前之说。经近代和今人研究,公认为秦刻石,但仍有文公、穆公、襄公、献公诸说。唐初发现于陕西三?原,杜甫、韦应物、韩愈等有诗篇题咏。后几经磨难,总算幸存。现十石文字大多剥泐,其中第九石已一字无存。原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字学、书法名词。又称雍邑刻石、”字,亦称字不损本”等为最。至于石鼓,由于在辗转流传中历遭磨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免其再有侵蚀残损,诏命将原石立栏保护起来,又另选石料按原石大小予以复制,在新石上摹刻原石所余诗句文字,使人拓传,故石鼓又有新旧两种,今俱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它是在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分别刻有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主要记述国君游猎情况。石鼓在隋朝以前不见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吏部尚书苏?首先著录此事。当时石鼓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县)20多里的野地里(见《元和君县图志》卷二),任凭风吹日晒,后来郑余庆把它移入凤翔夫子庙。五代十国时,石鼓又遭厄运。到了宋代,司马池才把它移置凤翔府学,但是其中一个已不是原物,经过向传师访求,才把它配齐。宋徽宗爱搜求古物,把它运到汴京,先由蔡京放在辟雍,后来运入禁中,置于宫中保和殿旁边的稽古阁,据说曾经用金耒填字,以示珍贵。金灭北宋之后,石鼓被劫掠北运。元初王?置石鼓于国子学庑下,后又移到新国子学内。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主持下,石鼓被运往西南,日本投降后复运回北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石鼓的年代,有好几种说法:唐代韦应物认为是周文王时之鼓,周宣王刻诗;韩愈认为是周宣王时之鼓。

宋代董?、程大昌认为是周成王时之鼓。郑樵进一步根据石鼓所用“?”、“”等字定石鼓为秦物,这种观点现已为多数学者公认。 但石鼓到底是秦时哪一代的作品,目前看法尚不相同。郑樵定其为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巩丰认为在献公之前,襄公之后;清末人震钧认为其是秦文公之物;马衡则认为在秦穆公时所作;郭沫若认为是秦襄公之物

;唐兰认为石鼓的制作时间为秦献公十一年

。确定石鼓的年代无论在考古、历史、文学、文字、书法那一方面都有重要关系,可惜由宋至今仍没有定论,对其年代的考证还有待全面和深入。

关于石鼓文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石鼓文字残缺和难认,自唐代开始,韦应物、韩愈等著名文士就对之慨叹:“忽开满卷不可识”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词严意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见到石鼓文,同样感到难以辨认,“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已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从他的形容,可见石鼓文的难懂。

石鼓文从唐代就有了拓本,韦应物、韩愈等人所见即当时盛行的拓本,韦应物说石鼓文“风雨缺讹苔藓涩”,苏?和杜甫都说石鼓文已经缺讹,可见当时原石已有剥落。后来岐下有翻刻本,宋代郑樵等人见到的都是翻刻本。北宋时从司马池、向传师以后又有了拓本。元初石鼓移入国子学以后,又有拓本,但经过舟车运载,损坏更多,现在有一鼓已经一字无存。近代一般学者很少见过宋拓本,流行的所谓宋拓本,实际上也只是元拓本。直到清乾隆末(1789年)张燕昌用明范钦天一阁所藏的元赵松雪旧藏的北宋拓本重模上石,号称宋拓本,于是盛传。阮元又将其多次翻刻,流布甚广,实际上有不少误刻,不是宋拓本的本来面目。清朝末年发现了明安国十鼓斋中的前3本,都是北宋拓本,分题为中权、先锋、后劲。后被文化败类盗卖到日本,中权本有上海艺苑真赏社印本,郭沫若又先后发表了后劲、先锋两拓本照片。这三种北宋拓本对石鼓文的研究很有帮助。经过历代学者研究,至近人郭沫若根据几种拓片,将石鼓上残留的文字,加以辨识、考释,并排列次序,十个石鼓之上组诗的标题分别是:《?沔》第一;《?雨》第二;《而师》第三;《作原》第四;《吾山》第五;《车工》第六;《田车》第七;《

?》第八;《马溯》第九;《吴人》第十。组诗每首十八九句,是有关游猎的咏歌,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是模仿《诗经》而来,和《大雅》、《小雅》是一个体系。

石鼓文书法属于大篆。东汉许慎在《说文?序》中列举了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石鼓文是秦国篆书之祖,它的文字直接继承周代文字,和周代金文是一个体系,字体比较扁平,比一般的金文更加规整,但是笔划较繁,如“吾”字在石鼓文中作“”,这种写法比西周时期“毛公鼎”上的“

石鼓文

秦公钟铭文拓片(部分)

中国战国时代的著名石刻书法艺术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因分别刻在10个鼓形的碣石上,故名石鼓文。文字内容为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石鼓文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雍县,当时就引起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家的重视。原石由于屡经搬迁,再加上自然风化和人为损伤,不少文字已经剥落,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石鼓文的制作年代,历代学者有不少的考证,目前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的字体为大篆,比甲骨文、金文笔画较简化,但与小篆相比较,在笔画、结体上却要繁复些,属于由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字体。石鼓文结体严谨,其书法艺术历来评价很高,被誉为篆法之祖。唐代张怀?在《书断》中评论:“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祖。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为:“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石鼓文无论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比甲骨文大大跨进了一步,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同时,它也舍弃了金文中那种明显的装饰意味,自然流畅。石鼓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开始走向独立和成熟。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因此也称“猎碣”。所刻书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很高。其制作时代,唐人以为周文王或宣王时代,宋人开始提出秦始皇以前之说。经近代和今人进一步研究,公认为秦刻石。此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原,唐初被发现。现十石文字大多剥泐,其中一石文字全部龋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