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碉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碉楼

分类:【传统文化】

防守了望用的建筑物。汉族一般都修建在深宅大院内前或后成单体。少数民族则把它和屋住房连在一起。通常底平面呈四方形,高达十余丈。汉族修建的碉楼,只有最上层为房,供人了望之用。下层以梯与地面相通。而少数民族,如羌族的碉楼,就较复杂。上层积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层与层间有独木梯上下。下层墙厚一米左右,中分若干层,用乱石和黄泥砌成,有助于防守。此种建筑据《汉书》载,起源于汉前。所谓“邛笼”,即指此。

我国广东中部侨乡的一种住宅式样。平面呈矩形,楼高三至五层,大的高五至七层,最高可达九层。各层开有若干矩形窗,外观似碉堡,故称“碉楼”。产生于明末清初,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出现的住宅式样,是村人用防盗防匪,保家护村而想出的办法。平面布局为集居式,由几家合住,楼中间是通道和楼梯,两旁是居室。房屋较窄小,每户每层均有房,底层作杂用间,二层住老幼、妇女及贮粮,三层以上住壮年男子,同时用于掺望、守卫。有的碉楼顶层四周外挑,成一回廊,廊壁及地板上开有若干内大外小的梯形射击孔,顶部做成中式或西式大屋顶。碉楼多几幢一聚,建在村里的最高处。

碉楼是青南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元鼎六年(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砌垒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四层。因其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碉楼的墙基用石块垒成,墙壁很厚,用天然石板调以泥巴砌成,依山而建。楼形下宽上窄,呈等腰梯形。碉楼一般为两层,也有三四层者,多用独木锯形梯上下。顶楼一般带有石板阳台,以远眺牧群或近察田间。碉楼的基本特点是平顶厚墙,等腰梯形,南开小窗。无论土房或碉楼,顶角均立一根悬有五色经文的木杆,藏族称之为“嘛呢大交”(汉语称“嘛呢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