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①初指祭神之器和祭神之事,后用以泛指社会行为之法则、规范、仪式等。《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乃维护当时等级制之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用以“经(治理)国家,定社稷,序民人(使百姓有一定秩序、等级),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参见“五礼”。②指《礼记》等儒家经典。参见“三礼”。③礼品。《礼?表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④姓。春秋时代卫国有礼至,东汉有礼震。

规定人们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广义的礼还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的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是承认社会各阶层人们之间存在着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这就是 《礼记》 上说的“礼辨异,乐统同”。由于差异的存在,“礼” 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宗法等级差别规范化、伦理化、制度化。为了使礼付诸实施,自然必须按照礼的要求来规范人,规范人性,而且必须落实到社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要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男女有别,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成为家庭、社会每一成员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尽管礼的规定繁复多样,但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家庭、社会地位去选择相应的礼仪。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礼对任何人都适用,并不是管束某些人,放任某些人。《礼记?礼运篇》对各种人的行为加以规范,它要求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有了这些规定,礼就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礼还有许多具体的细则,集中体现在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中。这些细则规定人们在各种场合应该如何行动,如何讲话。对服饰冠冕、坐立姿态、陈设用具、饮食起居等等细节都有具体的规定,礼是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在人类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的群体生活中,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而形成的。最初的礼所规范的对象是群体,除了自然的差异――男女老少――之外,没有其他人为的差异。进入阶级社会,社会结构呈现为等级排列,礼的本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它规范人类行为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礼的起源,与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这一宗教观念有关。由于这一观念,无论是自我限制或者自我鼓励,都以神灵为无上的命令。因此,一切仪节也就都与祭祀鬼神、祖先有联系。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仅以祭祀鬼神、祖先为礼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无法调节日益复杂的关系。于是,仪节的范围和内容就从各种神事扩大到人事,形成符合当时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程式。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行为规范。历代思想家都很重视“礼”的作用。孔子把“礼”当作一种有力的统治手段。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克己复礼”则可达到“仁”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孟子认为“礼”是人的四种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仁、义、礼、智)之一,“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也”。管子把“礼”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将其列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之首,认为“礼”有八经:“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荀子也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主张“隆礼贵义”以治国,认为“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记》一书认为:“礼”是“治政安君”、端正纲纪、大定天下的根本。董仲舒把“礼”列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认为是人应遵守的恒古不变的道德规范。“礼”在长期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学说的基本范畴之一。泛指殷周以来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及具体的礼节仪式等。孔子说:“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故礼之起始,乃在于夏,夏、商、周三代相传,至孔子时,夏、殷已无可徵言,只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故“吾从周。”(同上)周代之礼,相传为周公所制:“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史记?鲁周公世家》)内容为政治、经济制度,各掌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及百工之事。相传《士礼》亦始于周公,其中全面规定了周代贵族之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生活礼节。“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乐记》)这些具体规定,就是封建时代不可移易的天理。“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所以整民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明确要求各个等级的人都要严守当时社会的秩序。礼之大者,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社会成员都要在“仁义礼智信”五种规范中生活。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从而“天下归仁”;孟子以“礼”为“仁义”之节文,也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荀子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主张隆礼、重法,“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后世儒家亦极重礼,北宋李觏认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仁、义、智、信,皆“礼之别名也”。(《直讲先生文集?礼论第一》)南宋朱熹以“礼”为“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而近代新文化,特别是“五四”反封建斗争的兴起,被作为封建意识形态及其全部上层建筑之代表的,亦以“封建礼教”而名之。此亦足以表明“礼”在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即礼拜,伊斯兰教五功之一。阿拉伯语为“撒拉特”,波斯语为“乃玛孜”,中国穆斯林亦称“拜功”。是穆斯林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礼拜安拉的固定仪礼。按种类分为每日五次礼拜、主麻日聚礼、节日会礼、殡礼等。按性质分则有天命拜、圣行拜、副功拜、当然拜等。伊斯兰教对拜功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如大、小净,举意等,不符合规定则视为无效。拜功被认为是信仰的支柱和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义务。各种类型的礼拜,均应面对麦加的天房禁寺,中国位于麦加以东,故我国穆斯林礼拜时,均面向西,清真寺大殿,都以西为正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