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柏举之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吴楚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在孝感县北),楚失利。吴王阖闾杀吴王僚而自立后,为争夺江淮霸权,重用从楚国逃奔来的伍员 (伍子胥)、伯嚭和由伍员举荐的大军事家孙武,上下协力,进行伐楚准备。公元前512年,伍员向吴王献三分疲楚之策,即把吴军分为三军,每次出一军轮番袭扰楚国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 《左传》昭公三十年),以消耗楚国实力。吴王采纳这一计谋,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无岁不有吴师”,楚军疲于奔命。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派令尹子常率军围攻蔡国,蔡昭侯向吴求救。吴王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联合蔡、唐,以孙武为将,伍员、伯嚭为副,公子山 (阖闾之子)为先锋,倾三军之众,大举伐楚。吴军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北部边境防守薄弱之机,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今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的武胜关)、直辕 (今信阳南黄岘关)、冥阨 (今信阳与湖北立山交界处平靖关) 三关要隘,与楚军对峙于汉水。楚军统帅子常听取左司马沈尹戍的建议,子常率主力在汉水暂取守势,沈尹戍率部抄袭吴军后路,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南北夹击吴军。但子常怕沈尹戍独得战功,改变原定计划,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楚军三战皆败,退守柏举。吴将夫概 (阖闾之弟)认为子常不仁不义,部下无人愿为其死,如果吴军先发动进攻,楚军必然溃败,便率其所属5000兵士向子常的亲兵发起攻击,子常亲兵一触即溃,楚军主力随之大乱。阖闾乘机以全力投入决战,大败楚军。子常畏罪逃往郑国。柏举之战以吴胜楚败结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