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礼俗着装用字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礼俗着装用字词

分类:【风俗文化】

艾虎: 用艾草做成的像老虎的东西,旧俗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邪。《山堂肆考?宫集》卷十一: “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岁时广记》卷二十一:“王沂公端午帖子云: ‘钗头艾虎避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弁: ①古代的帽子。古代吉礼之服戴冕,常礼之服戴弁。弁分为皮弁和爵弁。皮弁为武冠,用于田猎或征伐; 爵弁为文冠,主要用于祭祀。②古代称武官为弁。《儒林外史》三十九回: “叫各弁在辕门听候。”清林则徐《查获汛弁黎祥光等串诈客船片》:“各汛弁所起铁钉,均己卖银分用。”③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加冠礼,以示成人。加冠礼的仪式分为三个步骤: 先把黑布帽子戴在头上,再加戴皮弁,最后加戴爵弁,三次加冠之后,就将黑布之冠弃之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礼结束。男子举行过加冠礼之后,就意味着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享有成人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成年男子的义务。这种加冠仪式就称做弁。《诗经?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弁?(dié): 古代吊丧时戴加麻的白布帽子。?,丧服中的麻带,系在腰间或头上。《周礼?春宫?司服》: “凡吊事,弁?服。”《礼记?杂记上》: “大夫之哭大夫弁?,大夫与殡亦弁?。”

长冠:汉代祭祀宗庙时戴的帽子,表示尊敬。

长命锁: 旧俗挂在小孩儿脖子上的锁状饰物,多用金属制成,象征长寿。

除服: 过去家里有人去世,同辈或晚辈要按照亲疏关系穿戴不同的孝衣,而且服孝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守孝期满、除去丧服称做除服。《战国策?韩策二》:“聂政母死,既葬,除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

除丧: 守孝期满,脱去丧服。《礼记?丧服小记》: “故期而祭,礼也; 期而除丧,道也。”《史记?吴太伯世家》: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参见“除服”。

大功:丧服名,五服之一,服丧期九个月。大功的丧服用熟麻布做的,比齐衰细,比小功粗。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都服大功; 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为自己的兄弟也服大功。

导服:父母死,守孝期满,除去丧服时的祭祀。

服阕(què): 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称作服阕。《后汉书?虞诩传》: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皇甫谧《列女传》: “文叔早死,服阕,自以年少无字,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汉蔡邕《陈留范史云铭》: “除郎中君、莱芜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

盖头: 旧俗女子结婚从娘家出来时,要用红色的丝绸方巾将头和脸蒙上,到了新郎家拜堂进入洞房后,由新郎用秤或机抒挑去。这块红色的丝绸方巾就叫盖头。宋吴自牧《嫁取》: “(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抒挑盖头,方露花容,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

公除: 除,除去孝服。公除是指帝王、官吏因公务在身而提前除孝。《宋书?徐爰传》: “世祖崩,公除后,晋安王子勋侍读博士咨爰宜习业与不?”《魏书?高祖记》下太和十四年:“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群臣固请公除。”

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因此,冠又指二十岁、成人。《荀子?儒效》:“成王冠,成人。”《汉书?贾谊传》: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又: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

冠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礼记?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筮日: 选择吉日; 筮宾: 选择冠礼的大宾。)

冠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因此称二十岁为“冠岁”。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彰》: “于录冠岁,腾华流艺。”

龟蛇: 古代人们在旗子上绘龟蛇二物,认为能捍难避害。《周礼?春宫?司常》:“龟蛇为?。”注: “龟蛇,象其捍难避害也。”疏: “龟有甲能捍难,蛇无甲,见人退之,是避害也。”

裹头: ①古代成年男子用布巾裹头,这种礼俗缘于古代男子二十岁的加冠礼。唐杜甫《兵车行》: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②裹头也指出行者所带的财物。《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

花衣: 清朝的礼制,逢年过节或庆典时,文武百官都要穿上绣着蟒的花衣,而且穿花衣期间,官署一律停止审理刑事案件。

笄(jī): ①笄是古代男女盘头发或男子把帽子别在头发上所用的簪子,形状似长针。②我国古代女子十五岁要举行插笄礼,表示成人。女子行过插笄礼之后,就可以婚配了。后来,笄又引申指女子成年之时。《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公羊传?僖公九年》: “妇人许嫁,字而笄之。”《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十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

笄年: 指女子初加笄之年。唐白居易《对酒示行简》诗:“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结缡: 成婚。)清平步青《霞外?屑?说稗?花头索王桃王悦鲍三娘》:“王氏女名桃,弟悦,汉末时人,俱笄年未字。”宋柳永《迷仙引》:“才过笄年,初绾云鬟……”

寄褐: 旧时迷信认为给婴儿穿僧服可以得福延寿,称为寄褐。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汉刘向 《说苑?修文》: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元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结缡: ①系上佩巾,古代嫁女的一种形式。《诗经?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传: “母戒女,施衿结?。”古时女子出嫁前,母亲要为女儿系上佩巾,以此告诫女儿到了夫家后应勤俭持家,严守妇道。结,系;缡,一说是佩在胸前的丝巾; 一说是盖在头上的红色丝巾。②指男女成婚。汉张华《女史箴》:“施衿结缡,虔恭中馈。”唐权德舆《帼坊节度推官大理评事唐君墓志铭》:“继娶天水权氏……结缡周月,遭罹柏舟之痛。” 缡,也作“?”。

结?(shuì): ①系上佩巾。?,佩巾。古代妇女用以擦拭不洁,在家时挂在门右,外出时系在身左。②结?为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母亲亲手为女儿系上佩巾,勉励女儿到夫家做好家务。《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衿缨:古时规定,妇人系缨于身,示有所属;而男女未成年时,也结缨以佩香囊,便于近侍父母,皆称衿缨。衿,结住,戴上; 缨,香缨,以五采丝为之。《礼记?内则》: “妇事舅姑,衿缨綦屦。”又: “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注: 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

满服: 指为尊长服丧期满。也作满孝。

泥首: 将污泥涂在头上,表示自辱服罪。也作“泥头”。南朝梁任?《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 “泥首在颜,舆棺未毁。”《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孙]权沈吟者历年,后遂幽闭和。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首自缚,连日诣阙请和。”

披帛: 旧俗婚娶,不论男女,皆身披红色的丝帛,即为披帛。在中国民俗里,红色一般象征吉祥、喜庆。

披红: ①旧时举行婚礼,新人和赞礼人均用红帛披身,这种礼俗称做披红。现在虽不再披红,但新郎新娘、伴郎伴娘仍在胸前佩戴红花,其他参加婚礼恭贺新禧的来宾也都佩戴红花喜字。②把红绸披在人的身上或物体上,表示喜庆或光荣: 披红戴花。

被(pī)发: 披头散发。《论语?实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礼?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齐衰(cuī): 五种丧服之一,次于“斩衰”,用粗麻布做成,因其缉边缝齐,所以称“齐衰”。齐,衣服的下摆; 也指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为祖父母、妻、庶母服齐衰一年,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月。《荀子?乐论》: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

牵巾: 旧时婚礼仪式。用彩缎做成同心结,新郎新娘挽之而行。宋吴自牧《梦粱录?二十?嫁娶》: “其礼官请两新人出房,诣中堂参堂,男执槐简,挂红绿彩,绾双同心结,倒行; 女挂于手,面相看而行,谓之牵巾。”

牵丝: ①相传唐朝宰相张嘉贞欲纳郭元振为婿,便命令五个女儿各持一条红丝线站在幔后,然后让郭元振于幔前牵之,牵到谁手中的红丝线,谁就可以做郭元振的妻子。郭元振随手牵到了三女儿手中的红丝线,于是做了宰相的乘龙快婿。从此以后,人们就以“牵丝”指促成婚姻。现在我们还经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②丝,指印绶。执印绶,谓初任官。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李善注:“牵丝,初仕; 解龟,去官也。”③书法术语。指笔势往来牵带之纤细痕迹见于先后点划之间者,也称“引牵”或“引带”。④古时称木偶戏为“牵丝戏”。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初加冠,表示成人,但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做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后来也称年少为弱冠。《汉书》一○○下《叙传》: “贾生娇娇,弱冠登期。”晋左思《咏史》诗之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上头: 古代女子十五岁加笄,表示成人,也叫上头。花蕊夫人《宫词》: “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缡: 佩巾和缨,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饰之物。后用作嫁妆的代称。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长女当及事,谁助出?缡? ”

属纩(kuàng): 旧俗,在临死人的鼻子前放一块新丝帛,试验其是否断气。《礼记?丧大记》: “疾病,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于是后来就用“属纩”婉称人之病危将死。南朝宋鲍照《松柏篇》诗: “属纩生望尽,阖棺世业埋。”宋苏轼《陆龙图诜挽词》:“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苍哭六州民。”

束帛: 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仪礼?士昏礼》:“纳征,玄楞、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以示成童。《汉书?叙传下》:“束发修学,偕列名臣。”

缌 (sī)麻: 丧服的一种,在五服中为最轻,服期三个月。《仪礼?丧服》: “缌麻三月者。”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

褶(xi)子: 传统戏装中的一种便服外衣。男女角色都穿。男角所服又叫海青,式样像道袍,大领大襟,有水袖,花色有种种不同; 女角所服,青衣小领小襟,老旦大领大襟。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欢》: “净扁中、褶子,扮苏昆生上。”

小功: 五服之一,用较粗的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仪礼?丧服》: “小功者,兄弟之服也。”《唐律疏仪?名例一》:“小功之亲有三,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身之再从兄弟也。此数之外,据礼,内外诸亲有服同者,并准此。”

玉带: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 《演繁露》卷十二: “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阁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于朝谒。”《宋史?舆服志五》: “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等奏曰: ‘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

斩衰(cuī): 五种丧服之一。用粗麻布制成,不缝下边,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宋曾巩《为人后议》: “为之后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

朱绂: 红色礼服。古代贵族在祭祀或朝请时穿红色礼服。《周易?困》: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

抓髻: 古时少年梳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如抓髻夫妻(比喻年轻时或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也作“?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