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礼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礼服

分类:【传统文化】

除陈设礼器外,古人在举行礼仪活动时,还需穿着礼服。不同的礼仪,规定穿着不同的礼服。因而古时的礼服有许多不同的形制和款式,又各有特定的名称。如祭祀时着祭服,朝会时着朝服,行军礼时着戎服,婚嫁时着婚礼服,凶丧时着丧服,从而与礼仪制度相配合形成了一套服饰制度。从西周以后,几乎历朝历代都设有“司服”一职,负责根据礼仪活动的内容,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向皇帝、后妃等提供相应的服饰。“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周礼?春官?司服》)

周代祭祀时所着的服装是玄(黑色或黑红色)衣、楞裳(楞,红色;裳,古人称下衣为裳,即裙)。祭天、上帝、五帝(古代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五位帝王,即太?(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颛顼〔xu需〕)时着冕服;祭先王时着衮冕(衣上绘有龙的纹饰);祭先公和飨射时着?冕(衣上绘有雉、山雉等鸟类纹饰);祭山川之神时着毳冕(衣上绘有虎、沃〔wei伟,即长尾猿〕、藻〔即水草〕、火、粉米等纹饰);祭社稷时着希冕(用细葛制成并加刺绣的服饰);祭四方百物时,则着玄冕(衣服上没有纹饰)。由此可见,仅祭祀一项礼仪制度,就有多种不同的服饰及名称,在祭祀不同对象时穿着。因祭祀属于“五礼”中吉礼的范畴,所以这些服饰又统称为“吉服”。吉服又因等级的高下而有区别,即不同等级的贵族所着的冕服是不一样的,“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冕之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周礼?春官?司服》)。这里所规定的是不同级别的贵族在服饰上的最高等级:即公爵与天子一样,也拥有五种祭祀的礼服;侯、伯两等爵位只能拥有除衮冕以外的四种礼服;子、男爵则拥有除衮冕、?冕以外的三种礼服;至于孤,则只有希冕、玄冕两种礼服;卿、大夫只能有玄冕一种礼服。这里所规定的是不同级别的贵族在服饰上的等级差别,但在有些祭祀活动中,不同级别的贵族与天子均穿着同一种名称的礼服。如在举行祭祀四方百物的小祭礼时,天子须着玄服,而自天子以下,直至卿、大夫,按礼仪制度的规定,同样也着玄服。这与等级贵贱有别有序的礼制宗旨相悖,因此周礼又在服饰的款式上另外作出具体的规定,这主要是从冕冠上的冕旒的数量和长度、所缀玉石的颜色及数量上加以区别,以显示地位的尊卑高下。如同为玄冕,天子为冕板前后各有三旒,每旒12玉,共有72颗五彩玉石。 自公爵以下,玄冕的旒或玉石的数量依次递减,到卿、大夫这一级,其玄冕只有前后各二旒,每旒上有三颗三色玉石,总共才12颗玉石。

西周时期,在举行朝会时,是以弁服为礼服的。弁服有爵弁、皮弁、韦弁(用熟皮制作,且染成红色)等几种形制。其中韦弁又常作为戎服(又称田猎服)的服饰。弁只是帽子,而戎服往往是穿着甲衣。最早的甲也是用皮革制作的,而称为甲。其后才有了用铜等金属制成的甲,则称为铠。戎服是用于作战、打猎的服饰,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戎服主要是保护身体的要害部位,所以它实际是由胸甲、腹甲、披膊三部分组成。但如果不是在战场上,行军礼时,则在甲外披衣,称为衷甲,意指甲在外衣的里面。衷甲发展到后代,又称为战袍。

汉代以后,官制等级森严,尤其是西晋以后,以品级标志官位的高下,官员的服饰因此也作为礼服的一部分。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官服也分为朝服、公服、戎服、常服、章服等。在款式上更有了严格的区别:一是以服饰的颜色来区别官级的品位。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规定,三品以上文武官员服紫,四品服深绯(红色),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此后,紫、绯、绿三色成为官服的基本色调。至于黄色开始也不是天子专用的服色,唐朝初年以前,民间服黄也很常见。唐高宗时,洛阳县尉就曾着黄服,但有一天夜里外出行走时,遭人殴打。消息传入宫中,唐朝政府认为黄色非庶人能用,便下令臣民一律不得再着黄色。二是以“章服”制度区别高下,所谓章服,即规定服紫、绯(红)的官员入朝时,必须佩带鱼袋。鱼袋,是在用金或银装饰的袋中装入鱼符,符可以左右分作两半。这项自唐朝开始实行的制度最初是作为官员受皇帝诏令,出入宫城的身份凭证,凭左鱼符进宫,右鱼符出宫,即必须经过合符,确认“符合”之后才能准许出入,而且袋上还刻有官职姓名。宋代的鱼袋失去了这个作用,而是作为官位高下的标志,鱼袋也改为在袋上用金或银装饰成鱼形,通常系在腰间的革带上,垂于身后。宋代官吏以受赐金紫(金鱼袋、紫服)、银绯(银鱼袋、绯服)为殊荣。以官服的颜色及所佩饰物的不同,来区别官位的高下,其标志是十分明显的。人们见其服,便知其位。尽管如此,明朝又在官吏的礼服上,再加一个“补子”,作为官员品秩的标志,又使这种标志更为明显。所谓补子,实际是一种服饰,即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处,分别缀上一块方形绢帛,上面绣着各种不同的图案。同一件官服前后两块补子的图案是一样的。这种缀有补子的官服,就称为补服,清代也称为补褂。明、清两朝补子的图案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文官的补子以禽为图案,武官以兽为图案。

 

明 朝

清 朝

 

文官

武官

文官

武官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xian闲]

鹭鸶

[xichi西斥]

黄鹂

鹌鹑

狮子

狮子

虎豹

虎豹

熊罴

犀牛

海马

仙鹤

孔雀

孔雀

白鹇

鹭鸶

鹌鹑

练鹊

麒麟

狮子

海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