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礼记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二十卷,四十九篇。是孔门弟子及其后学所记。基本为解释《仪礼》,也有部分阐述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措施的,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情况、儒家学派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它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另一是关于礼乐制度,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汉末独立成书,至唐代取得经典地位。由于其详尽记述了生活中实用性很强的细仪末节,透彻宣扬了儒家的礼治精神,明清时代地位愈来愈高。注本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宋卫?的《礼记集说》和元陈浩?的《礼记集说》,清代朱彬有《礼记训纂》,孙希旦有《礼记集解》。 亦名《小戴记》、《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定,戴圣时称小戴,故名。(同时戴德有《礼记》八十五篇,称《大戴礼》。)然据今人研究,《礼记》非一人一时所定,系孔门弟子几代辑录而成,最后成书于汉末。全书49篇,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礼记》着重阐述礼之作用和意义,兼载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集中宣扬儒家礼治主义,历来为封建王朝所重视,其影响胜过《周礼》、《仪礼》。今本《礼记正义》63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另清人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亦可参考。 儒教经典“三礼”之一。是战国至西汉的儒师传授《仪礼》时进行解释、说明和补充的文章汇编。所谓 “记”,就是对“经” 的说明文字。这种记文多累世相传,非一人一时所作。《礼记》原来没有独立成书,据说有一百三十一篇,附《仪礼》 而流传。汉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同以《礼》学名家,被立为博士,两人分别从这些记文中选出一些篇章,编成《大戴礼记》和 《小戴礼记》。后来,郑玄给 《小戴礼记》作注,并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于是 《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高,到唐代便正式升格为经,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礼记》。《礼记》共分四十九篇,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论述了各种礼仪的意义与制礼的精神,广泛涉及儒教的宗教精神 (如《中庸》、《祭统》、《祭义》)、天人之学 (如 《月令》)、人生哲学(如 《儒行》、《大学》)、社会理想(如 《礼运》)、教育思想 (如 《学记》)、音乐论 (如《乐记》) 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在某种意义上,《礼记》 比 《仪礼》 影响更大。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从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编为 “四书”,是元明清三代士子人人必读的钦定圣经。《礼运》 中描述的 “天下为公” 的 “大同” 世界,更成了中国人心中的 “理想国”。其中的许多格言,如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如醴”、“苛政猛于虎”、“可杀而不可辱”等,都成了广为流传的名句。《礼记》虽然后出,但从影响来说,却超过了 《仪礼》和 《周礼》,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主编 《五经正义》,其中的 《礼》 就是 《礼记》。 书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三礼”之一。起初《礼记》不是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中。《汉书?艺文志》 “六艺略” 礼类中记载:“《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 《礼记》就是后来从这131篇中分立出来的。西汉时《礼记》就有两种本子,一是戴德编纂的85篇本,后称《大戴礼记》或《大戴礼》; 一是戴圣编纂的49篇本,后称《小戴礼记》或《礼记》。东汉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流传渐广,其地位也随之提高。《大戴礼记》 由于不受重视,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46篇,现仅存39篇传世。今通行的是戴圣的49篇本《礼记》。该书主要是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所谓“记”,本意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从内容上看,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细枝末节,而且详尽论述了各种礼典的意义和礼义精神。《礼记》的注本主要有: 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已收于 《十三经注疏》。此外还有宋卫?《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大戴礼记》的主要注本有: 北周卢辨《大戴礼记注》、清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学术类著作。亦称《小戴礼》、《小戴记》、《小戴礼记》。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有关仪礼的论文选集。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云,其中的“《中庸》是子思?所作,《缁衣》公孙尼子所撰。郑玄云,《月令》吕不韦所修。卢植云,《王制》为汉时博士所录。其余众篇皆同此例,但未能尽知所记之人也。”成书过程有二说: 东汉郑玄《六艺论》称,《汉书?艺文志》著录之《记》百三十一篇,戴德及其侄戴圣分别传授,德所传称为《大戴礼记》,圣所传称为《小戴礼记》。晋陈邵《周礼论序》谓,戴德从古《礼》二百零四篇中选出八十五篇,为《大戴礼记》,戴圣又从八十五篇中选出四十九篇,为《小戴礼记》。《隋书?经籍志》同后说。注释有东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唐孔颖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的《礼记注疏》是郑、陆音义、孔疏的合订本。此外还有宋卫?撰《礼记集说》,清孔希旦撰《礼记集解》。《礼记》重在解释文献史料中有关礼乐制度、风俗习惯的原理、原则和意义。《礼记》中的《婚义》篇说:“夫礼者,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御射,此礼之大体也。”认为冠礼、婚礼、以及丧祭、朝聘、御射这些传统礼仪在人生和社会关系中都具有重大意义,显示出礼乐文化的特质。《礼记》的《中庸》篇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认为“诚”是至上道德及世界本原,在各种道德规范中又特别强调了孝的根本意义。《大学》篇提出为政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治思想的系统发挥。《礼运》篇认为礼是运动变化的,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凡此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集中体现着封建宗法社会的社会意识,对后代甚有影响。宋代将《中庸》、《大学》列入“四书”之后,成为学子必读课本,影响更为广泛。 ①儒家经典之一。系孔子门徒关于“礼”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后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即为《大戴礼》;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即为《小戴礼》。二戴所传,本不相谋,故所取既有相重,亦有相异者。后郑玄为《小戴记》作注,影响甚广,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故今言《礼记》又特指《小戴记》。②特指《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汉戴圣所传,计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等四十九篇,记述了昏、冠、饮酒、丧服、丧事及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坊记》、《表记》、《仲尼燕居》、《哀公问》等,还有结构相当完整的儒家论文《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等。它全面、透彻地宣扬了儒家关于礼治的思想学说。自郑玄注后,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尊之为“经”,地位越来越高,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仪礼》与《周礼》。郑玄注、孔颖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