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祭灶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祭灶节

分类:【地域文化】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中原的祭灶节,又称为“小年下”。

中原祭灶神之举源于古代对火的崇拜,上溯可至殷商。

初,灶神为女性,

后演化为男性,这可能与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代替有关,故中原有“女不祭灶”之俗。

祭灶的供品主要是灶糖和自制白面火烧。晚饭前,男主人将供品置于案上摆在灶君像前,然后对灶君座骑――公鸡――灌上一盅酒,并将冷水洒在鸡头上,鸡冠一扑楞,表示灶爷已上了马,这时赶紧把喂马之草料:谷草节和麸皮一把撒在鸡身上,把灶糖抹到灶君嘴上,以粘其口。主祭者祷告道:“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好话多说点,赖话不用提。别啥都不要,五谷杂粮多捎回些儿。”云云。然后将灶君之像揭下来点燃,祝道:“升天吧,喜喜欢欢升天吧!”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这也是负债穷人最难过的时候。民谚:“糊住灶爷嘴,要帐跑断腿。”不少人为躲债东逃西藏,直至除夕之夜方敢归家,因而穷人视过年为“过关”,这也是称春节为“年关”的由来。

祭灶节俗称小年儿。因时逢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将至,故辽北一带称之小除夕。以前,此日家家行祭灶礼,俗称送灶、升灶王或送灶王爷升天等。

关于灶神,民间传说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说灶王是玉帝派往人间主管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回到玉帝那里汇报工作。如果他在玉帝面前说好话,可为家中招财纳福。故皆祀之。

普通人家所供灶王神位,往往在厨房灶口上方,横一简陋木板,称灶王龛儿。平时,供一香炉,内装红高粱或秫米,插香一炷,另置清水一碗。龛上供灶王像,左右书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下界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辽北一带,俗有“灶王爷只受一炷香,若受三炷香,必定有勾当儿(事情)”之语。通常,供三炷香多为家人乞求病愈或为小儿收魂。祭灶多在傍晚。

沈阳铁岭一带,民间都以秫米面制成长梯、狗、马、鸡形面点;法库、康平地区,用秫秸茎皮编制以上诸物,说是长梯供灶王升天,马为其坐骑,鸡为其报时,狗作护守。届时,将祭物列神位前,又备草料、清水各一份,供神马饮食。主祭者燃香烛,跪神位前,叩拜,口言送灶歌:“腊月二十三,多念张灶王,身骑乌骓马,香烟送上方,上天见玉帝,双手举表章。玉帝忙开口,叫声张灶王。哪方人行善,赐他好风光;哪方人作恶,降他灾和殃。灶王忙开口,表章奏玉皇:下方人行善,祈福乞祯祥,孝男敬父母,孝女跪经堂,降他祸不该,赐他福应当。”较简单的祭灶歌仅短短几句:“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讲,再要瞎说,给你粘上。”念毕,取灶神像及祭物,入火中焚之。同时鸣放鞭炮,全家吃灶糖。

祭灶节后,俗云:“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婚嫁不择时日,平素行不起繁杂婚仪者,多于小年儿至除夕期间娶亲。

送灶节后,城乡人家,始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尘。扫尘多在腊月二十四日,此后的每一天都有约定俗成的主要活动,所谓:“二十三,灶王爷升天;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道酉;三十儿,靠油;初一,磕头。”

扫尘,源于古代大腊祭神前的逐疫驱鬼、纳新迎吉活动。民间扫尘一定要彻底,衣物被褥,锅头灶台,盆碗罐钵,犄角旮旯,厅堂仓厕等洗涤清扫一新。扫尘的笤帚忌乱扔,放灶膛烧毁,否则变成精怪,民间有许多类似传说。

二十五做的豆腐是为年三十儿的团圆饭准备的,以借“腐(福)”音。

二十六,杀年肉,除过年食用,主要是取猪头祭祖。祭祖猪头必用黑色公猪,否则神怪。

二十七,杀年鸡外,亦有铺新席之言,主要流行于法库、康平一带,说是“见见新,翻翻身”,以示新岁时来运转,脱贫得富。铺席多在上午,先摊谷草于土炕之表,上展新席。炕头席角,绑新红布一条,以添喜气。

二十八上午,主妇水和麦面,放暖炕上,以物蒙之,发酵。二十九晨起,蒸馒头数锅。日常称“馒头”,年节祭祖祀神呼“馒首”。馒首出锅,以箭秆在其正中印红,状似梅花,俗称“点红”,无红不能为供。点红后之箭秆忌人畜踩踏,扔灶中焚毁。是日所蒸馒头,一忌碱斑,二忌裂口,三忌面不发。如是,兆新年人畜有祸,家人不睦,日子不发旺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祭灶习俗渐淡。60年代中期,祭灶礼仪被作为“四旧”剔除。

又称过“小年”。每年之腊月二十四日(有的地方于二十三日)过小年,说是这天灶神菩萨要回娘家(上天),家家户户要把厨房打扫干净,在灶神菩萨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或下地降吉祥)”的对联,还要燃起蜡烛,焚香,烧钱纸、纸马祭灶神,送灶神上天。其供品多为饴糖,人们认为饴糖可以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不能乱说。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农村流行此俗。

每到这天,家家户户均要洗净被褥衣物,打扫房屋,故又称“扫年”。此风源于古代驱逐灾害病疫的一种宗教性仪式。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年之安。”嗣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习俗便成了年终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的优良传统。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民间亦称“交年”、“小年下”。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原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淮南子?汜论》)。河南民间所祭灶神则多为传说故事中的泥匠张奎,传说其生前锅台垒得好,故死后,玉皇大帝封为灶神。“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人们自然十分敬重,尊称“老灶爷”。

老灶爷牌位。旧时,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之后墙上,灶神画多为开封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当年“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侍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祭灶日期。旧日,河南民间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王八、鳖指开妓院的?。然近代一般均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也有特殊者,如偃师南坡扒头村祭灶便遵祖训在二十二日祭灶;新县田铺、酒店人仍遵“民祭四”的规矩,于二十四日祭灶;濮阳等地为等候外出远门之人返里,也有推迟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行祭的。

男人主祭。河南人祭灶历来由男人主祭,宋代范成大诗便有“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之句。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然在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做成“祭灶汤”,端到老灶爷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祭灶糖”(芝麻酥)。因“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有的为讨好灶神,让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烤制18个火烧作灶神上天途中的干粮,并用雄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以为灶神之坐骑。同时还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祭灶时,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雄鸡冠上,如鸡摇头,便为灶神愿乘之马,吉利之兆。也有用秫黍秆扎纸马或使用印制好、带有马图的黄表纸,为灶爷送行者。然后,燃香烛于灶神前,祭者口念祷词,并燃放鞭炮。祷词内容多种多样,有长有短;有成韵的,也有不成韵的,均为随情而发,诸如“(灶爷)好话多说,降福人间”,“一把草,一把料,喂得小马吱吱叫,二十三日去报到,初一五更来到”等等。祷告毕,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之,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了――”,祭灶便告结束。

灶神牌位(王刚法摄)

点丁口。据说老灶爷上天,要检点家中人口。所以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之说。故祭灶前,凡在外做事或临时外出之人,都要赶回家中。这样“灶爷上天点丁口时,便不会漏掉”。在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祭灶后,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在上蔡等地,所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也称“填仓”。

百无禁忌。过了祭灶节,民间认为“神煞上天,百无禁忌”。故婚娶也不用选日子了,二十三日后至三十日前均可行大礼。因此,此时民间举行婚娶大礼者颇多。

躲年关。20世纪50年代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年关”。这时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账,一些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称“躲年关”。到年三十贴了对联后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故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祭灶之俗已不甚隆重。60年代以后,厨房内已不见灶君像,代之以领袖像和装饰画。然腊月二十三日炕火烧、吃芝麻糖、喝祭灶汤之俗仍行于民间。

扫尘日。时在农历每年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的第二天。是家家户户集中力量进行一年一度的卫生大扫除的日子,所谓“二十四,扫房子”。各家各户开始清扫庭院垃圾、擦洗房舍门窗家具,刷洗各人衣物,人们称之为“扫年”、“扫尘”。此日后便要赶年集、置办年货、蒸年馍和准备各种过年用品了。民间儿童唱的《迎年曲》道:

二十三祭灶倌,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鸡鸭,二十八去买花,

二十九去沽酒,年三十儿都捏鼻儿(包饺子)。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细儿(理发)。

二十八剃憨瓜(理发晚了),二十九装香炉(准备祭祖),

年三十儿贴花门儿(贴对联,挂年画),

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拜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祀灶神的节日,又称做“过小年”。

灶,家家户户都离不了。于是,家家户户也就都得供奉灶神。关于灶君,有说是男,有说是女。而在民间,也有男女二人之说,歌谣与故事中的灶君,一姓康,一姓张,何故?一般认为:灶君姓张名单,其妻字卿忌……灶爷灶奶是一对老夫妻。晋北民间则说,玉皇大帝的一个女儿爱上了人间一个姓张的小伙子,被贬到人间,王母娘娘可怜其女,封他们为灶神,享受人间烟火,并允许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与父母团聚几天。还有一种传说,富家子弟张姓,娶妻成家,喜新厌旧,休掉前妻,却遭火灾,双目失明,讨吃来到一家,发现是前妻,羞愧不堪,一头钻进灶中而死,后被封为灶君,他的妻子便成了灶母。

灶神的职责,是司察人间功德善恶,向上天报告。《经说》记载:“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如有恶行,被灶君司祭报告,严重者少活“一纪”,即三百天,轻微者少活“一算”,即一百天。于是,有关灶的禁忌越来越多。据《敬灶全书?灶上避忌》说: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灶上,不得在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妇女行经期不得在灶前经过,披头散发者不得在灶前烧饭煮菜,不得将脏污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灶,成了一家之中最神圣之地。但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哪有勺子不碰笊篱之事?小孩在灶前撒泡尿也难避免。而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则要骑马上天,将一年中搜集的善恶功过向天帝报告。于是人们在灶神临上天之时,就得祭祀一番。

灶神像,贴在挨锅灶的墙上,两边的对联一般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时,用香五根,黄表三张,小蜡一小对,烧饼二枚,糖瓜若干。糖瓜又甜又粘,是用来糊灶神嘴的,让他上天后光说这家好话,不说坏话,心里想打小报告,嘴也被粘住张不开口。另外还要供雄鸡一只,名曰“灶马”,是供灶神乘坐飞向天上的,还有干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这些是供灶马吃喝的马料。有些人家还要将这些马料从灶前一直撒到门外。人们在祭灶时,口中念念有词。在晋南一带,流传有如下《祭灶谣》:“灶爷灶爷你听着,厨房里见天瞄着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洒面一时错。炉窝里肮脏是娃娃多,你老人家可得担待着。这糖瓜瓜吃了全拿上,捎给玉帝爷爷尝一尝。我这里与你把头磕,上天去可要与我把好话说。初一你早点回来别耽搁,到咱家吃我蒸上的枣山馍。”灶前祷告完毕,将灶君神像款款揭下烧掉。除夕时再将新的灶君神像和新对联贴到原处。

流传在晋北的《祭灶歌》是:“今日是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你上天。俺过光景省吃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老天天也能看见。娃娃们小害(捣乱)你也难免,喂下猫它就要叫喊。免不了费点盐、洒点面,灶坑有灰忘了清点(打扫),请你老人家可怜可怜,不要上了天说长道短。问起好事多多开言,问起坏事就说没看见。保得俺全家平平安安,过了年俺把你天天供献。”民间已将神圣的灶神人格化、世俗化了,带有浓厚的人情味,有点拉关系,套近乎,求其高抬贵手,保佑平安。

旧俗,有“女不祭灶”之说,近代多由家庭主妇主持祭灶仪式。山西大部地区祭灶都在腊月二十三日,但榆社、黎城、阳城、阳高、广灵、浑源等地,则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定襄县志》记载:“二十四日,祀灶以饧。”至今仍是在二十四日祭灶。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民间认为不仅打发灶王爷上了天,民间诸神也都上了天,至年底的这几天百无禁忌。特别是娶媳妇嫁闺女,哪一天都行,都是吉日良辰,不再挑拣择吉了,俗称“赶乱婚”,直到年底,结婚者甚多。

晋北民间从腊月初开始有“刮庭”风俗,有一人,或二人,多者不过三人,吹唢呐,打莲花落,进入院落,吹奏一阵,唱几句:“进得门来好人家,大福大寿有钱花。灶君爷爷骑上马,玉皇面前说好话。”主家给些钱或香烟,至二十四日止。此举俗称“跳灶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