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禅宗与中国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禅宗与中国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禅宗在其发展过程中,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仅是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以及雕塑甚至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 两晋以前的绘画,以碑刻、砖刻、石刻为主,也有画在丝帛上的,内容主要是帝王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事迹,技巧较简单。自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佛画引起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在内容和技巧上的变化。佛画的内容,主要是佛教人物和佛经中的故事,目的一是装饰寺庙,一是通俗地形象地传播教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猛发展壮大,佛画也随之兴盛,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佛画画家,如东吴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南朝梁的张僧繇、北齐的曹仲达等。唐朝佛教大盛,佛画特别是壁画盛极一时,家家寺庙均请绘画高手做壁画。画家中最有名的人物是吴道子。唐中期以后禅宗盛行,佛画开始衰落。一方面禅宗多在下层民众中传播,另一方面禅宗主张摒弃外在形式,追求自性自悟,富丽堂皇的绘画形式不再受到重视。而禅宗的思想却对代佛画而起的文人画或称士人画产生了影响。 文人画的开山鼻祖应推王维。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不仅将禅意融入诗中,亦融入他的画中。他的画主要是山水画,通过对雪景、栈道、村野、河渡等事物的描绘,展现出他的山水诗中的意境,体现了禅宗任运自然、超然物外的“物我两忘”境界。苏轼称赞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文人画的共同特点。文人画注重气韵、意境,在绘画技巧上注重颜色浓淡变化,追求层次、明暗效果,颜色过渡自然,表现出一种朦胧美。这些画作,早已摆脱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以此为人格修养、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手段。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达到“物我同化”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与所描绘的客体融合为一,挥毫泼墨,任意发挥,充分展现作者的内心体验与感受。而画的内容,往往超越了时空限制,看似违背了自然界的常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些正是禅宗精神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强调心的作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所以明代的董其昌在他的画论中,借禅喻画,并将中国的绘画分为南北两派,用禅宗的南北两宗来阐释两派的画风。后人不一定同意董其昌的主张,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禅宗对整个绘画艺术,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到艺术家的审美思想、创作理论、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的绘画保持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先秦时代,汉字的功能完全是实用的;及至汉代,开始向审美艺术转化。人们开始注意字体的审美形态和欣赏特点,并加以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文字,已不仅仅是书写,而是书法了。字体,从篆发展到隶、楷、行、草,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此时的审美,注重的是书法的外部形态,以摹状自然事物的形态作为衡量书法高低的标准,后人称之为“观物取象”。魏晋以后,中国的书法来了一个大飞跃、大变化,开始注重神采,强调“意在笔先”,情感的作用。唐代是书法艺术全面发展,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唐代整个社会,包括文人雅士、上层统治者以及民间百姓,都很喜爱书法。上层社会重视对书法遗产的搜集、保存,并开办书法学校,培养人材。普通学校也教授书法,书法还是取士的标准之一。唐代的书法理论,愈益注重审美,重视情感、气韵。书法完全抛开了实用的一面,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草书源于汉代,唐朝张旭大胆改革,创造了“狂草”这一书体,名僧怀素发展了张旭的书法,被时人称为“颠张狂素” 。他们的书法龙飞凤舞,吞云吐雾,极有气势,达到了“物我同化”的空灵境界。这正是禅宗一贯主张的。怀素的书法,打破了传统的字字不相连的草书格式,用“游丝连绵”法把字的笔画、以及字与字之间连接起来,使字体更具抽象的动态美,充分体现了怀素激越、高亢的情怀,超然物外、不拘一格的风度。怀素以后,唐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家,他们的艺术造诣不仅限于书法,同时也是文学家、画家。像前面提到的苏轼、贯休、黄庭坚等人,能文、能诗、能书、能画,禅宗的追求空灵超然,崇尚自然、不拘法度的精神,已溶入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禅宗的理趣,不仅用来评诗评画,也用来评书法。明代书法仍继承了简淡、清远、放逸的风格,追求韵外之致、字外之情,禅味不减。毫逸有气的作品,被称为极品。 禅宗的精神也渗入到雕塑艺术中。首先,禅宗的不拘形式、反传统倾向启迪了雕塑艺人的艺术思维。他们打破塑佛像的陈规,塑出来的佛慈眉善目,肃目安谧,超世间的神灵变为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彼岸世界变为现实世界,体现了“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精神。雕塑的选址、选境、选材,也强调自然真趣、和谐统一。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就毫无人工刀斧痕迹,如同天造地设一般。禅宗“空无”的思想,也具体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我们欣赏古代绘画,经常见到一幅画,随意点上几点墨,空出偌大一块空白,却不让人感到单薄;佛像经常是只有头、身,却缺手少腿,而又不使人觉得残缺,似乎全在意中,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幻想。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了。 在其它艺术领域,如音乐、建筑、园林艺术,也融入了禅宗的意境说、心性说。以心感物,思与境谐,追求自然美、和谐美,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手法,艺术家的创作潜能得到了自由的发挥。总之,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