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秋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秋千

分类:【传统文化】

在新年和春天 (常常是四月初四前后),荡秋千是一种大众娱乐,妇女们尤其喜欢它。秋千有一种宗教含意,象征着长寿 (秋千=千秋)。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以及泰国、朝鲜,这项活动是在五月初五――即夏至节举行。在一年的这个转折点上,秋千的一摇一荡,似乎象征着太阳在黄道上行进。但这一点还没有得到文献上的证实。

对于姑娘们来说,这是一年中她们可以愉快地在外面玩乐的唯一的一天。

秋千是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开展的一种娱乐性体育活动。以朝鲜族最为著名。后传入中原汉族地区。秋千有专门制作的秋千架,也有因地制宜用高大树木临时架设的。荡秋千分单人荡和双人荡,荡的方法各地基本相同。秋千颇受妇女儿童喜爱,不仅在民间,在宫庭也有开展。汉武帝时,后宫嫔妃常以荡秋千取乐。到唐代,宫庭秋千戏是寒食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秋千活动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至今仍在很多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流行,并成为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

古代体育运动。据传秋千起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山戎之戏”,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才传入中原。汉代时开始进入宫廷之中,高天际《秋千赋》上说: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 秋千的活动形式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是荡秋千。即树木为架,在横木上系双绳,下悬横板,人在板上,姿式可站可坐,做钟摆式的悠荡。在唐代,荡秋千是寒食节里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少年儿女身穿五色彩服,在长绳上荡来悠去,如鸟儿在空中飞翔。王建 《秋千词》 中描绘说“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双手向空如鸟蝉”。秋千也是唐代宫廷内开展得比较广泛的娱乐活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年间,宫中每至寒食节,都要竖立许多秋千架,让宫嫔们悠荡玩耍,呼之为 “半仙之戏”。

亦作“砥”。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春秋时即已出现。据《古今艺术图》:“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齐恒公伐山戎, 此戏始传中国。”汉唐后流行。秋千架用两根木柱上架一圆木构成,横木上系两条绳索,下拴木板。荡时主要靠腰部、臀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双人荡时两人对面站立,称“双人秋千”。朝鲜族、纳西族、部分汉族中均有。朝鲜族称秋千为“格涅”。为朝鲜族妇女喜爱的游戏之一。常在喜庆节日举行比赛。赛时在秋千架前一定距离处, 竖立两根长竹,高度略低于秋千架,两竹顶端连以长绳,绳中央处系一串铃铛,比赛者以能将秋千荡高至身体碰到铃铛次数多者为优胜。

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历史悠久,起源说法不一。春秋时代已出现。《古今艺术图》 载: “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唐代 《汉武帝后庭秋赋》 中则说: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故又称之为 “千秋”。也有人认为秋千为古代人类揪苇条以跳跃迁移而创造的,故名秋千。该项运动不需要复杂的器材,技术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宜。故而自汉唐以来在宫廷和民间中流传,至今在吉林延边朝鲜族和云南阿昌族中,秋千是他们迎春节中的重要项目。我国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都把秋千列为比赛或表演项目。比赛分单人、双人两种,规则多种多样。

朝鲜族女性传统体育项目和游戏用具。秋千架用木材或钢管制作,架上系两根绳,下端拴脚踏板,便于悠荡者站和蹬,使之前后摆动。秋千绳多用大麻或稻草搓成,有的用染了色的棉布做成。荡秋千一般从四月初八日始,一直玩到端午节。玩秋千有一人荡的,叫单秋千,有俩人荡的,叫双秋千。有不少荡秋千的民歌在妇女中传唱,如《端午节》。这一活动也成了相亲择偶的好机会。比赛有高度比赛和打铃比赛。打铃架立在秋千架正前方的适当位置,以测量悠荡的高度,显示打铃次数,将高度和打铃两项得分相加,决出名次。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已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秋千,是许多民族所喜爱的竞技游戏活动。荡秋千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同放风筝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古今艺术图》云:“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伐山戎还,始传中国。汉、唐以来,宫中多有之。”其运动方式是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唐宋以后,大行于世。杜甫《清明》曰:“万里秋千风俗同。”可见秋千在当时的风行程度。

秋千在山东流传很久,宋朝山东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点绛唇》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妇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和心情:“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现在山东许多地方仍流行在农历正月、二月二、清明、寒食、端午等日打秋千的习惯。潍坊、烟台、威海等地,端午节必打秋千,即或不专门架设大秋千,儿童也要于两树间或门框上系上一小绳作小秋千来玩耍,这样,荡秋千也就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习俗。

另外,山东潍坊旧时还流行“转秋千”。“转秋千”在清明节前架设,其形如倒伞状,中立木柱高达10米,周围达30多米,分上、中、下3层,可坐数10人。上挂8至16个牛索头,供人抓坐,竖柱底部有转盘,以人力推动,有专人以锣声指挥,越转越快。打“转秋千”的,多为农村少女,都衣着鲜艳,活泼天真,坐在“秋千”牛索头上,宛如彩带纷飞,又似仙女下凡,风格独具。

一年一度的转秋千“夺旗”和“打故事”活动,则在清明节这天举行。青年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把鸡子、大饼送给敲锣的指挥,争取个座位,“秋千”转得飞快,她们就更欢跃。刚至中午,锣声一停,她们全部退下。这时,一些有拳术功底的小伙子准备向转秋千顶部攀登,以争拔插在顶端的红旗显示夺魁,主持人一声令下,锣声紧敲,“秋千”急促转动,10多个矫健骁勇的男儿争先恐后,急速登上,谁先拔下红旗,要在柱顶上做各种表演,如“双手捧合”、“童子拜观音”、肚皮贴在柱顶上,两手向外,两脚分开称做“鸭子浮水”,未夺到红旗的健儿,在各自攀登部位做造型,如“凤凰展翅”、“旱地拔葱”、“夜叉探海”、“魁星点状元”、“张飞卖肉”、“二郎担山”、“猴子坐大殿”等。出奇斗胜,各显其能,博得鼓掌、喝彩。“转秋千”活动,始告胜利结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