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汉历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汉历法分类:【传统文化】 秦以颛顼历为统一颁行全国的历法。西汉初沿用。到西汉中期,颛顼历日显疏阔,与天象很多不合,常有日食在晦的天象,而其在年终放置闰月的方法,也不能适应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历势在必行。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下令由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仪造汉历”,并征募民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司马可、侯宜君等二十余人参与其事。根据中国古代制历必先测天,历法的优劣需由天文观测判定的原则,或作仪器进行实测,或作推考计算,对所提出的十八种改历方案比较、检验,选定邓平所制历法,命名为“太初历”。西汉末,刘歆依“太初历”的基本数据,并引入董仲舒的“三统说”等,把“太初历”改为“三统历”。东汉编沂、李梵、贾逵等于汉章帝元和二年(85)集体编制了比前二历更为精确的“四分历”。东汉末,刘洪吸取当时天文学关于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等新发现,制定《乾象历》,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汉代四历其历日制度的安排取阴阳合历的形式,其对象是日月五星的视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气、朔、闰、交食、晷漏等内容,其方法是对日月五星视运动的各种周期(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恒星月、回归年长度、交食周期、五星会合周期等)和有关天文常数(二十八宿的距离、黄赤交角、黄白交角、昼夜刻漏、晷影长度、岁差价等)的测定;对月亮在一近点月内逐日的运行情况(月离表)、太阳在一回归年内逐气的运行情况(日躔表)以及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五星动态表)的测定。而当推求某一时刻日月五星的位置时,则将某一特定历元到该时刻的长度,减去相应周期长度的若干倍,得一余数,据此于月离、日躔或日月五星动态表中用代数法(主要是内插法)作进一步计算,推求时刻日月五星的具体位置,并解释气、朔、交食等相应的问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