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移风易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移风易俗分类:【传统文化】 对于风俗习惯有意识的改革。此语源出古代典籍。《礼记?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乐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史记?李斯列传》《谏遂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风俗是在世代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和规范,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同时,又受社会条件所制约、具有变异性。某方面或某些习俗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需要,则具有滞后性。对于具有滞后作用的习俗加以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习俗的变异性是移风易俗的依据。历史上改革习俗的突出事例有许多。社会主义时期、移风易俗仍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其目的是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进步、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各民族繁荣昌盛的那些落后习俗、有害习俗。如“重男轻女”’、“近亲结婚”、“砍头祭谷”、“赶琵琶鬼”等。移风易俗虽然是一种有意识的改革,但不能单凭主观愿望草率行事,必须尊重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改革应在各民族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和行政命令的办法。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风俗习惯的改革,要依靠民族经济基础本身的发展,不要乱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移风易俗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嫁丧葬中的陋习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这种改革,要在尊重健康民俗的前提下,在自愿基础上,由群众自己来进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率先倡导。” 一种风俗形成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一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变异性。变异性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自我扬弃,一是人为所致。《汉书》说:“上之所化曰风,下之所化曰俗。”即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教化曰“风”,被统治者自我教化曰“俗”。不同时期上下不同的教化内容,即是不同的风俗。不同风俗都有人为的因素,人为改变风俗即移风易俗。 河北自古就盛传移风易俗的佳话。西门豹漳水投巫,成为这方面的千古美谈。今河北临漳县邺镇,战国时期属魏国管辖,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令。那时候漳水泛滥,民不聊生。当地巫觋和豪绅相互勾结,以给河伯娶妻消除水患为名,搜刮民财,妄害无辜。西门豹以选出的姑娘不美为由,接二连三投巫下河,说是让她们向河伯报信,吓得乡绅、巫婆跪地求饶,从此免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习。此后,西门豹发动百姓在邺城周围开挖了12条水渠,变害为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实行胡服和骑射,从而成为勇于改革的光辉典范。“胡服”,就是改革服制,穿便于骑射的胡人服装;“骑射”,就是骑马射箭,建立骑兵部队,采用新的战术。经过赵武灵王的不懈努力,赵国一改过去赵军积弱不振的状态,赵国疆域大大扩张。胡服骑射是以军制为中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对古代战术的重大革新,标志着我国由战车时代进入骑射时代,其影响直至现代,赵武灵王也因之成为名垂千古的改革家。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引起社会风俗的变化。变化的趋势之一便是删繁就简。西汉经学家戴德、戴圣(今河北成安县籍)叔侄二人,一起在经学家后苍那里学《礼》,并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的论述。戴德辑成《大戴礼记》85篇,现存39篇;戴圣辑成《小戴礼记》49篇。《小戴礼记》即后人所称的《礼记》,经汉代经学家郑玄做注后独立成书,到唐朝时已被列为“大经”,明朝时已取代《仪礼》而成为“五经”之一。原因在于它的要言精义比《仪礼》中的繁文缛节便于施行,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五代时期,河北出了郭威和柴荣两个移风易俗的重要人物。郭威(公元904-950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郭园村)人,后汉时为邺都留守,乾钓四年(951年)代后汉称帝(周太祖),建后周王朝,都汴京,在位三年,显德元年以疾崩。临终前他告嗣帝柴荣说:“陵所务从俭约,葬时用纸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兽诸物。”在郭威的家乡隆尧县西部柏人城一带,曾数次出土过“瓦棺”。其形制和材料都与瓦相同,五六尺长,三尺多宽,瓦棺中还装有人尸骨。郭威所说的“瓦棺”,当指此物。郭威“纸衣瓦棺”的薄葬主张和柴荣“不敢违也”的行动,被后世称颂。 郭威病逝后,柴荣(921-959年)继位,即周世宗,邢州龙冈(今隆尧县东山南村)人。为周太祖皇后之兄柴守礼之子。太祖无子,收柴荣为子,封晋王。太祖驾崩,柴荣遂承大统,在位六年,继承父业,锐意改革,裁汰老弱,精编军队,选拔人才,澄清吏治。特别是抑佛利农,发展经济,更深得民心。他令有“敕额”(皇帝颁发的寺额)的寺院保留,无敕额者一律废止,此后不得再增修寺院,只许在汴京、洛阳两京,京兆(长安)、大名两府和青州等五处设戒坛,度人为僧尼,不准民间私下剃度;男不满15岁,女不满13岁,不会诵经,未获家长允许的,不得受戒出家;提倡僧尼还俗,其中有才干的可做官,强壮勇武者可从军;禁止出家人搞舍身、断指、炼指、挂灯、带钳等摧残人体的迷信行为。下令抑佛这年,全国仅存寺院2694所,僧4郾2万人,尼1郾8万人;废除寺院30336所,还俗僧尼约20万人,使国家控制的劳动力和纳税户大大增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实力。销毁佛像,又解决了铸币原料缺乏的问题。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祖籍河北栾城县,是唐代苏味道的后裔。据《栾城县志》载,该县有眉山发迹碑,说苏轼兄弟与其父是“兴于眉(四川眉山县),源于栾(河北栾城县)”。苏轼之父苏洵授职文安(今河北文安县)簿时,曾教乡民种稻,并写秧歌。北宋元钓八年(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任知州,当时定州靠着唐河,十年九涝,收成无望。苏轼便让人们开畦栽稻,教其插秧。他还编写新词,教唱小曲,以解除干活的劳累,称“稻歌”或稻秧歌。后来逐渐分出行当,走上戏曲舞台,名为定州秧歌。 元朝,植棉技术传到北方,丰富了北方作物种类和衣饰原料,使北方衣饰习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亲撰《棉花图》一书,绘有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炼染等16幅图,每幅图附有简要说明及诗,反映当时河北盛产棉花棉布。 明朝末年,玉米种植技术传到河北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北《遵化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有人从山西带回几粒玉米种子,开始种在菜园里,到光绪年间,玉米成为全县普遍种植的大田作物,使这里的农业种植和饮食习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辛亥革命后掀起的剪辫子,禁缠足和放足,废旧礼俗兴新礼,废旧服制换新装的一系列运动,使民风民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进入20世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积极倡导风俗改革的是李大钊。1919年11月9日,在《新生活》杂志第12期中的《掠夺物品的遗迹》中,他揭露旧婚俗本质:“一群叫花子拥着一顶红轿,帘幕封得紧紧的,几个人抬着飞跑,好像掠夺来的物品一样。这是中国结婚的仪式,这是中国女子的人格!”1919年4月13日在《每周评论》第17号《解放后的人人》一文中,他大声疾呼移风易俗:“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子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享受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做专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他特别关注中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废娼”问题。1919年4月27日在《每周评论》第十九号上发表的《废娼》一文专谈废娼的五个理由:一为尊重人道;二为尊重恋爱生活;三为尊重公共卫生;四为保障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五为保持社会上妇女的地位,不可不废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