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穿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穿耳分类:【风俗文化】 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妇女美容习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即在耳垂上穿一小孔,以佩珠玉,环铛等。此俗起源极古,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铛。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今中国人效之耳。”至东汉以后,已相当普遍。各民族穿耳时日与方法都有所不同,青海河湟地区的汉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早晨请有经验的老妇为及笄(15岁)或未及笄的女孩子穿耳,在江南一带则在花朝节为女孩子穿耳。其方法主要有二,一是用消过毒的一根针,穿上丝线。先用大拇指与食指按摩耳垂,使之麻木,然后用针穿刺,丝线留于耳眼中,之后两面涂上菜籽油,过一段时间即可。一是用一硬度大的细铁丝圈成耳环形,按摩耳垂,涂少许菜籽油,将铁环套于耳垂,其开口处正对耳环眼,夹紧,过一段时间后耳眼便开。此俗禁在所谓血忌日(正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戍、十一亥、十二子)进行。 意为“订亲”。毛南族婚俗。流行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 “送典”以后, 男方须给女方送财礼,如女方接受财礼即算订了亲。财礼多少由双方父母及舅舅商定,但取决于男方家庭的经济条件。50年代前,一般家庭要送银元60―100元;富有人家多达数百元,甚至千余元。订婚时送一部分,到时全部送齐。此外,订婚时,男家还要送猪肉百余斤、大鸡几只和米、酒、软糕,以及槟榔、茶叶、红糖、食盐等小礼品。其中,槟榔等小礼品均用红纸包成圆锥形,放在花篮里一起送去女家。女家将这些礼品挂在祖宗牌位附近的屋梁两边, 回送男方1担糯米糍粑。从此,姑娘便有了婆家。 台湾少数民族不分男女都要穿耳,以便在耳垂处嵌挂耳环等装饰品。男女儿童四五岁或七八岁时,由父母或兄姐把番薯切成小片塞在耳内,拿一支穿线的缝衣针,穿过耳垂,待针痕愈合后,抽掉线,插入一支茅草茎,以后逐次增加两支、三支……使耳洞逐渐加大,可以嵌挂大小各种装饰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台湾少数民族文面文身、凿齿染齿和穿耳等习俗现已不多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