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窑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窑洞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独特形式。在陕北、陇东、豫西、晋中黄土高原地区流行。一般称为“黄土窑洞”。其构制,顶部为半圆或尖圆的拱形,由洞口到洞里进深一丈左右,洞口建门,门两边筑墙或筑半墙,其上开窗。既有支撑洞口上顶作用,又有采光、通风、美化作用。为窑洞顶坚固不塌下来,有的按顶部半圆或尖圆的拱形,?一层砖。主要形式,有靠崖窑、地炕窑、锢窑等。其原理是,黄土地区覆被深厚,土质疏松,便于开掘;土质又具有一定的粘固性,采用半圆或尖圆拱形顶,单位面积承受力小;又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特点,故为之。此种建筑充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自古汉族就有挖穴为居做法,据《西征道里记》载,北宋末陕西境内有深达数里,曲折复杂的穴居,后逐渐演变成窑洞,沿袭至今。 亦称“黄土窑洞”。北方汉族传统民居,主要流行于陕北、陇东、豫西、晋中等黄土高原地区。宋人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记载了北宋末年陕西境内有深达数里、曲折复杂的穴居,后来演变为窑洞。窑洞的顶部为半圆或尖圆的拱形,一般进深一丈左右。洞口一面有门,门左右两边筑墙或筑半墙,上开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按地形、地区及用材的不同,其形式多样,主要有靠崖窑、地炕窑、锢窑等。靠崖窑,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黄土地区,在天然垂直的土崖上开掘窑洞,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若需多室,可向深处发展,中留横隔墙,或向两侧发展,常数洞相连。也可分为上下层,在原洞之上挖窑,称作“天窑”。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则在崖外建屋,组成院落,称为靠崖窑院。地坑窑,亦称“天井窑”、“地阴坑”、“地窑”、“窑里”,窑洞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黄土地区。在平坦的冈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沿坑面开凿窑洞。深坑面积相当于庭院,俗称“地坑院”或“天井院”。地坑深度至少5米左右。坑院各面,一如地面四合院,每面有单孔、二孔或三孔窑洞,院内靠挖掘地沟。或在院中央掘渗井排水。这种窑洞,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上。地坑边缘,筑矮墙加以标识、防护。大型地坑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坑相连,可住二三十户。锢窑,一种不挖掘土层而成的窑洞,流行于黄河流域,以豫西、晋中为盛行。在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造一层或两层拱券式房屋,类似窑洞的形式。在布局上以四合院式为主,一如地面住宅。用数座这种窑组合成的院落,称为锢窑窑院。 窑洞史称“穴居”,在甘肃历史极其久远。现在,我们能看见的穴居结构至少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地坑式窑洞,多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地带,称之为“地窝铺”。形式是掘地约三丈之深,坑面积大小不等,呈方形四合院,坑内四周可分别掘窑,无甚讲究,只要避风、防寒、向阳、安全,就可以了。这种地坑式窑洞,陇东、陇南亦有之。窑洞开于向阳面,并排3~5孔,分主窑和侧窑。其营造比河西地窝铺要讲究得多,有窗有门,窑顶还有气孔。窑门装饰考究,雅俗共赏。第二种是山崖式窑洞,多在庆阳、平凉、天水、定西一带的山村,当地人称其为“窑窝”、“窠窠”等。山崖式窑洞选于朝阳、临水、山形坚固的地方。山崖式窑洞孔数可多可少,多为单数,一、三、五、九,一字排开。主窑大而居中,两侧有东灶西圈的布局讲究。主窑为家长居住、会客之所。窑内有炕,门檐上有壁柜。窑洞左窗右门,门窗用木制成,有一门三窗、一门两窗或一门一窗。其上装饰木制花样和剪纸图案,古朴典雅。一些窑洞里还有东西套洞,专供子女居住,冬暖夏凉,是贫困山区的理想居室。但是,个别贫穷农户人家,窑洞口数少,洞内亦很窄小,锅、灶、炕连为一体,洞内无站人之地,一进洞便得上炕,故称忙上炕。这种窑洞无采光设备,有门无窗,多数没有门扇而用谷秸遮风挡雨。老式窑洞完全是人工挖凿的土洞,富人家可安装木门、木窗。新式窑洞先按图纸挖成洞穴,然后用砖和水泥砌墙,上面再抹一层白水泥,既坚固又漂亮。在天水农村,还有一种窑洞,称箍窑,是在平地上建造的窑洞,使用的材料是土坯和砖石,形状与一般窑洞无甚区别,两侧墙壁用砖垂直砌起,到要求的高度时,支上拱形架板,其上用砖竖砌,特别讲究力学道理。等到窑顶稳定好后,再取掉拱板。这种箍窑特别坚固,又节省木料。 地坑式窑洞(瞿士凯摄) 山崖式窑洞(瞿士凯摄) 华池箍窑(瞿士凯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