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立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立春

分类:【文化精萃】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开头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的2月4日左右。在民间,常把它作为春季的起始。古时,立春时,宫廷内要出春盘,将酒赐给近臣。民家就在门口挂一青色旗,写 “宜春” 贴,贴在门庭的上方,表示迎春。妇女用绸子剪成春燕等戴在头上。另外,这一天皇帝常率领大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有的亲自扶犁耕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村寨,人们用秫秸、彩纸扎成春牛,在黎明前由一长者带队,男子抬春牛,妇女用绸缎结成春花戴在头上,孩子们拿各式风筝,结队走向田野。日出后,由带队者手执春鞭,鞭打春牛,口里念着祈求丰收吉祥的颂词: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这一习俗名为 “打春牛”。

源于岁时节气的传统节日。宋代例于此时举行打春之仪。立春前一日,开封府(南宋则为临安府)奉献制作完备之大春牛(土牛)、耕夫、犁具入宫中,立春日俟皇帝驾临,内官以五色彩杖环击牛三下,以示劝耕,称为“打春”或“鞭春”。各州县亦造土牛、耕夫,并以鼓乐迎置于州县衙之前,立春日清晨,州县长官率僚佐举行打春仪式,随后百姓争抢土牛碎片,以为得者其家宜蚕,亦治病,但不触动号为“太岁”的耕夫。街市上亦出售小春牛,人们将其坐乘于饰有花朵的栏中,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相互赠献,以示“丰稔之兆”。立春前一日,皇帝赐近臣以盛有应时生菜、饼饵、果品的“春盘”,民间也互馈春盘。此外,还赐百官金银幡胜,各挂于幞头左方,立春日入朝称贺毕,戴归私第。太史局例于禁中殿下奏律管吹灰,应阳春之象。祠部规定官衙休假1天,府县官属或有大合乐宴饮之举。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端。传统的立春节日,宫内出春盘、酒赐近臣。民家则在门口挂一青色旗,或写“宜春”帖,贴于门庭楣柱,以示迎春。妇女用青色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有的做面茧,用肉或菜蔬作馅,中置纸签,名探春茧。也有以春盘相馈赠,或全家食春饼、萝卜,谓之“咬春”,今民间仍有流行。此外,还有放风筝、“打春牛”的习俗。

节气与节日名。时距冬至46天。古时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曾一度认立春为春节,有迎春仪式,还有贴宜春字、喝春酒、吃春宴、咬春、贮神水等习俗。宋代以来由官府主持迎春、鞭春仪式。《招远县志》:“立春,《孝经纬》曰: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先春一日,以演武亭为春场,故事知县迎春,旗帜鼓吹前导,次农人牵耕牛,荷田家器。各行结彩楼,楼额以牌曰:‘某行’。市井小儿衣女子衣,人执悬彩小布伞,谓之元女。次乐人女使,次耆老,又次执事人役。骑者,赞礼正次贡贰学师,肩舆者,县令也,皆簪春花。官则朱衣,吏胥群从,以迎春于东郊亭。设?樽,官生侍尹坐,各行次第唱名过亭下,杂以鸣金伐鼓,声填填然。邑之人少长咸集,于是日观春。若天气暄妍,则相庆为丰年兆。复自场入于县,如前仪。尹因同各官生戴花饮酒,谓之吃春宴。其卜春之寒燠,则以芒神罨耳之提且戴;又以其鞋之悬著卜雨水。越次日昧爽,自尹以下至厮役各彩仗鞭牛者三,既则徒隶碎之,即《月令》所谓磔土牛以送寒气也。随以鼓吹寻小春牛及芒神分送各缙绅,谓之送春牛”。由于春节的存在,立春之迎春远没旧日之隆重。

古时称为“春节”,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也,表示春季从这天开始。立春前几日,有人用竹板敲着小锣,挨家到各户去口唱赞词,报告立春消息,并送一张“春牛图”,讨点赏赐,称为“报春”或“打春”。“春牛图”为黄纸印红字,上半部中间印勾芒神和一条牛,顶上横批是“春到家兴”等吉祥语。右边是当年年号,左边是几龙治水、几牛耕田、蚕食几叶的农事预测。下半部印有二十四节气的月日时分。“打春”虽然是一种行乞方式,但在过去农村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有报告立春、催人早备春耕的作用。提供二十四节气的时日,对指导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一定的作用。此俗至今仍存。立春前数日,亦有人用彩色纸扎成牛头,戴在头上,扮作春牛,另一人穿青衣扮牧童(一说为勾芒神),敲锣打鼓走入农户,祝贺五谷丰登、六畜安宁,称为“贺春”。

旧时立春时刻不论在白天或在黑夜,人们都要设香案于门外,时刻一到即放鞭炮,对天礼拜,称为“接春”。现在人们多已不在门外摆香案礼拜,但燃放鞭炮接春的风气却比以前更盛。沅陵杨溪、舒溪村在民国时还保存了古代“击土鼓”的迎春习俗。立春日,村民各悬土鼓一面于左腰上,击其两头,绕行于官衙和官长之前,又沿门击鼓和歌,谓之“打春鼓”。其鼓长3尺许,以木为框,革为面,用黄土泥其面1寸许,故称“上鼓”,击时发出“嗡嗡”的声音,浑而不扬。

清时立春日县衙要举行“鞭春”仪式,即“打春牛”。春牛以桑木为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宽3尺6寸,长8尺,上划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立春日官民于先农坛进行祭祀,然后抬着春牛,由一人扮勾芒神者牵引,游行于街市。知县和僚属。于衙门前迎接。群众上前用力鞭打,直至将其打碎,人们捡拾打碎的泥土拿回家中,说是能致吉祥。乡村则以自然村为单位,篾扎纸糊作春牛,于立春前一日举行“鞭春”仪式,由村长行香主礼,形式一如县衙“鞭春”。此俗传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消亡。湘东攸县、茶陵一带则用真牛试耕。立春日,农家把牛喂饱,在牛鞭上贴上写有“迎春接福”、“春至福临”等字样的红纸条,赶牛到田中,放鞭炮试耕,俗称“起春”,作为一年生产的开端。

旧说每年有太岁轮值,新春日新旧交班。星相士推算人的生辰八字如与当岁太岁不合者,叫“犯太岁”,要举行“送太岁”仪式才能禳解。立春前各纸马店都有纸扎的“太岁”出售。“犯太岁”者于立春先天晚上,用红纸写上自己的年庚生日,打一包封,连同纸扎“太岁”送至十字路口,说是如此便可除凶免灾。此俗纯属迷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消亡。

民间说,冬天阳气下降,春天阳气上升,立春时是转折的关键时刻,鸡蛋在这时可以竖立起来,民间多以此为戏。

相关的谚语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晴,暖一春;立春雨,冷清明”、“立春晴,一春晴;立春晴,样样成”、“立春落雨到清明”、“立春打霜,当年烂秧”、“立春落一滴,耕田不用力”、“立春一日晴,农民好种田”、“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早,播种不宜早;立春迟,播种不宜迟”。由立春起,天气逐渐转暖,步入春季。由大量农谚可知,立春当天的天气状况可预示此后一段时间的气候。立春晴,则一个春季的天气都将较适合农作;雨天立春,则接下来会有较多的阴雨天气,春耕进程会受到一些影响;霜打立春,则当年的气候不是很有利于作物成长;还有许多情况都说明立春时的天气变化对即将开始的农事活动有影响,农民可借此着手进行农耕的准备工作。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立春的时间比往年或早或晚,播种并不能相应地调整早晚,还是应该照常进行。为了迎接春回人间,江西民间还有在立春这一天燃香秉烛、鸣放鞭炮的习俗,为的是祈求一年农事顺利。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一节,人皆重视。立春日,约在每年二月四日左右,其时,太阳到达黄经315°。立春以后,阳气回升,民间有“打春阳气转”的歌谣。

以往,立春前必行迎春礼。《礼记?月令》载:“先立春迎春东郊。”《汉书?郊祀志》云:“迎春祭青帝、勾芒,百官衣皆青。”说的是立春前日,天子率臣属,到郊外行迎春之礼,以祷丰年。此俗传至20世纪初,各地仍旧行之。立春之先,搭糊彩棚,并制芒神、春牛图像。制前,查明本年立春之岁月日时各干支,以定芒神服饰和春牛身首颜色。民间习以神样占验灾祥:如神束红带,人多疾病;戴帽,兆春冷;鞋挂于腰,光足,示春旱;穿鞋,则多雨。因与正常情况相反,故叫“谑芒”。

立春前日,地方官率部下向东迎春。《铁岭县志》记录了当时热闹的迎春情景:立春为国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簿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脚(跷)、旱船等,前抬芒神、春牛,往东关拈香行礼,俗称演春,即迎春于东郊之仪。秧歌队前有一春官,手执彩鞭,身穿朝服,脚蹬朝靴,头戴无翅乌纱帽,导引队伍行进。待礼毕,绕行街市,将芒神、春牛送还原处。

立春日晨,众官员和春官重集神像和春牛前,众人争相围观。县令宣读祭春牛文:“三阳既至,庶草将兴,爰出土牛,以戒农事。衣披丹青之好,本出泥涂,成毁须臾之间,谁为喜愠

。”读毕,待立春时刻,县令用彩鞭击春牛三鞭,春官念唱:“一鞭风调雨顺,再鞭国泰民安,三鞭天子万年春!”然后,围观之人皆可用柳枝、木棍等,鞭击春牛像,至碎。故称打春。据说,春牛是隋炀帝的替身,因其生前作恶无道,遭此罪谴。20世纪40至50年代以后,打春礼渐被废弃。

从前,民间流行“啃春”习俗,即于立春日,食生萝卜些许。说是啃春可除五脏疾患,消灾疫,除病恶。又说男人啃春清春火,女人啃春使面色鲜润等。此俗至今仍在民间广行。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之首,民间称其前一日为绝日,禁忌出行或举办要事。其实,意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

立春是岁中第一节气,俗称“交春”,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端。“一年之计春为首”,俗有“立春大于过年”之说。明清时,县宰必须亲自参加迎春仪式。黎明时来到社稷坛,县宰祀芒神完后,用彩线缠竹鞭击打土牛,称“打春”,然后阴阳先生将县宰击碎的土牛另做成许多小牛,并送进各绅士家,称“送春”。也有的县宰还要牵牛在田中犁田一圈,并由侍从割青草一担带回,称“踏青”。民间有试春之俗,即立春这一天,以碟盛米,并将鸡蛋竖立其中,鸡蛋能正立,说明立春时间已到,时间过了则鸡蛋倒下。据说试了春,这一年就顺顺当当。在峡江,还有“守春”之俗,即立春这一天,家主在门口守着,立春时刻一到,立即燃放鞭炮迎春,家家户户将“迎春接福”的旧春纸从厅堂正中屏墙上揭下烧掉,在鞭炮声中贴上新的写有“迎春接福”的大红春纸及“春”字斗方,称为“接春”。另外,峡江还在神台上插油菜花,以迎是年大吉。同时,焚香敬神,虔诚跪拜,祈愿“春驻我家,赐我百福”。

立春这一天,屋前屋后不劈柴,不打桩,不动土,怕惊动了土神,害了人畜。而且,凡出嫁的女儿这一天不可在娘家食、宿。立春之前,农民忙储冬水,用来浸麻糍,掺水酒。报春人手持铜锣、小鼓逐户上门唱春歌:“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皇上派我登门来报春,我三脚两步登府门。”春歌多为现编现唱,报春人多为贫苦农民,他们思维敏捷,善于迎合施主的喜好而唱赞歌。春歌唱完后,报春人送上刻版印刷的春牛图和印有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农户则奉上一二百钱的酬金。现在则多是在立春时刻鸣炮迎春。

俗称打春。合肥兴“打春牛”活动。是日,由老人扮装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条(缠彩色纸的柳枝条),不断地击打在场地上的耕牛,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俗称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气,鼓舞牛劲。在打春牛时,尚有锣鼓伴和,甚是热闹。店铺的老板,为讨得迎春吉利,常携儿带女,去农村观看打春牛活动。其间,有意用手触摸牛腿,俗语称:“摸摸春牛脚,什钱都赚得。”有意让小孩去摸打牛的春条,俗语称:“摸了春条,百事做得。”即今后的行为就无所忌讳了。

立春,俗称“打春”,为农历的正月节,有时也在腊月,约当公历的2月4日。传统的算法,大寒后15天,斗指东北准为立春。这时日行黄经315度,气温开始上升,春季即由此开端。从前鲁西北地区流行一种以鹅毛或鸡毛“试验春来”的有趣活动。这一天,人们把一根竹筒埋入地下,在露出地面的筒口上放一根鹅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就会飞起,证明地气萌动,春已来临,俗称“春来鹅毛起”。

立春为一年四季的分水岭,它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所以古时认为是个重要的节日。据《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率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汉书?郊祀志》也记载:迎春祭青帝、勾芒,百官衣皆青。郡国县官,下至令史,服青帻。此风俗山东至今还有流行,这天人们要到野外走动,谓之“迎春”,或称“接春”。德州一带,人们三五成群,出了村庄往东走,不拘多远,只要遇到穿红衣、戴红帽、披红围巾或者提红包袱的人,就算迎着春了。

旧时,迎春之外还风行“打春”,即鞭打泥塑的春牛。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修《济南府志》中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读诸戏剧,结彩为青楼;而市街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具,往来跳舞。”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三下,谓之“鞭春”,有劝农之意,也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农耕事业的重视。不过,“鞭打春牛”的习俗现已在农村消失。

立春这天,山东各地都有“咬春”、“尝春”的习俗。无论咬春还是尝春,都是吃带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时吃生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最好是绿皮红心的“心里美”。俗传立春日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困。临沂地区有些地方,这天人人手拿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一到,不约而同地咬下去,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能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尝春”类似咬春,吃的是春饼和春盘。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装盘而成。宁津一带用葱、蒜、椒、姜、芥切而调食之,称为五辛盘,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为礼物相互馈送。也有馈送青韭、黄柑的。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有的就着萝卜吃,有的在面粉里加进葱花,烙成葱花油饼,最讲究的是在薄饼里卷上青韭肉馅,称为春卷。现代春盘、春饼之俗已不多见,一般习尚吃饺子、面条,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

这一天,鲁北和鲁西南一带,年轻的母亲用彩色碎布头,缝制成“春公鸡”、“春咕咕”、“春娃娃”等小玩具,给孩子作为节日饰物。春公鸡钉在孩子的左衣袖上,以鸡谐“吉”,象征孩子吉祥如意,鸡项下穿一串辣椒种子,用以避邪。春娃娃类同年画上的娃娃,寄托着母亲对孩子迎着春风茁壮成长的殷切期望。滕州、滨州等地,凡是没有种牛痘的儿童,春公鸡的嘴上还要叼一串黄豆,几岁叼几粒,以鸡吃豆来隐喻孩子将不再生天花、麻疹等病的意思。这种习俗至今仍盛行不衰。

山东大部分地区立春日没有什么禁忌,但个别地方还是有的。莱阳忌讳挑水和掏灰,据说挑了水一年精神不振光打瞌睡,掏了灰一年的好运就被掏跑了;郓城则忌讳儿童在家过节,不满10岁的孩子要到邻家度过立春的时刻,称为“躲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代曾定为春节。这是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祝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极为重视。民国以前,官府年年要举行迎春礼,亦称“行春”。立春前一天,各县的知县率领僚属县尉、医学、阴阳学、僧会司等,衣官服,坐显轿,全副仪仗,鼓乐前导,去东郊特定地点,一般为社稷坛,迎接春牛、芒神。春牛是按照钦天监规定的式样,于冬至后辰时取水用土塑造的。仪征春牛却是木制的,称“拗马”。芒神通常由人扮演。知县来到,门首有扮“春官”的口呼:“春官迎见。”喝一会酒,知县便率众游行,从行者各执“春花”。清初,鼓乐之前,有优伶扮演杂戏杂耍,还有童子扮春龟,官伎在彩莲船中奏乐等节目,后改由乞丐应差。街道两旁结彩为亭,观者如堵。鼓乐之后,跟着一条土牛,牛身糊彩色纸,牛头扎着红绿彩球,是为“春牛”。随行牛后,有乐杂工数人,高唱歌词,称“说春”。春牛过处,观众竞以米豆撒春牛之背,称“打春”,谓可发利市。苏州人还争着去摸春牛脚,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芒神、春牛迎至衙署或预定地点,也有送回原处的,放在堂上,官员依次朝之行礼告退。明人袁宏道曾作《迎春歌》,细致地描写了苏州行春之仪,其中有“铙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罗额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之句,足见其盛况。

牛是春耕的主要畜力,芒神就是“勾芒神”,是负责观察天象、编制岁历的植物之神。立春正日的交春时刻,府县官在停放芒神、春牛的地方致祭。祭毕在堂上看戏,面前陈列十六盘茶食果品。演剧完毕,长官手执彩鞭打春牛三下,谓之“鞭春”,亦叫“打春”,扬州叫“送寒”。行春的春牛在苏州有用真牛的,鞭春的春牛必须是纸糊的。鞭春牛后,群众哄上堂去,把所有茶食果品一抢而光,说是吃了可以一年健康,四季无病。待官员们离开,他们又去抢春牛。仪征在立春先一日,县官向春牛、芒神行礼后,人们便抢上前去将牛撕破,人人都想要点牛皮带回去发福。然后县官领着破牛与芒神,出东门去迎春。如家有未出痘的小孩,以红线贯钱挂于牛角,据说可免瘟疫。迎春者绕了一圈将芒神、春牛送回原地,次日行鞭春礼。

民国后,此俗即行废除。北洋军阀执政时一度恢复,如1925年的徐州,立春前一日晨光熹微时,一牧童打扮的少年(俗称为“放牛小”)头扎“冲天杵”小辫,身穿蓝色大褂,左手执一赶牛鞭,右手牵一头毛色纯青的大牛,牛额上贴一黄丹纸小斗方,纸上书一“春”字。青牛身披红布,牛头上两角之间挂一红绸彩球。牛后立一人,脸上勾彩,唇上挂短须,身穿黑色长衣,外罩紫色马甲,扮为“勾芒神”。他们都伫立在衙门影壁内,任人观赏。上午九时许,各机关团体主管人员及有名望的乡绅集会,然后整队向铁佛寺进发。出发时,以青龙、白虎大旗作为前引,“大五堂执事”及“肃静”、“回避”牌排列在后,紧跟着的是鼓乐队。先鼓乐齐鸣,队伍开始行进,“勾芒神”、牧童牵牛走在大队后面,随着鼓乐节奏边行边舞,其余众人列队紧随。然后又是一班细乐队,一顶红伞,一四人小轿,主持“打春”的长官便坐在轿内。轿后有一人手牵一纸糊的土牛(蹄下装小轮),纸牛全身毛色各异,头、身、腹、股、尾各按五行即青、红、白、黑、黄五色分布。

铁佛寺外有一口水井。这一天,井边早预备好香案、供器,香案上专放一花瓶,瓶内插入盛开的早梅一枝。游行队伍来到后,主祭官员下轿站当中,其余官绅分列两旁,有司仪人员燃好香烛,然后主祭官员持香上举三次后,随员即把香接过来插在香炉内。主祭官从牧童手中接过鞭,朝青牛的后臀部连打三下(即打春),这时鼓乐齐鸣,在一片热烈气氛中,“勾芒神”至井边汲井水饮牛。饮牛后,焚纸牛,仪式结束,主持者抱花瓶,坐轿回衙。这时,衙门内早已备好丰盛的“春宴”,供参加“打春”典礼的官员和绅士们宴食。

国民革命军北伐后,此俗又废。但在个别地区,像如东县的堀港镇,延至1949年,到了每年立春日,仍举办迎春会,花钱雇二十多岁的乞丐扮官老爷,身穿纸衣,头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水牛,前往烟墩桥外的祭祀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鸣放鞭炮。

立春日,谓之“春朝”。谚云:“春朝大如年朝。”人家买芒神春牛亭子(纸马)置于堂中,以为可宜田事;另以红纸书“迎春接福”张贴壁间,治酒互相庆贺,称“拜春”。家家吃春饼(又名春盘)或油炸春卷,称“咬春”。徐州、连云港、扬州一带,人们按照历书上打春的时刻,生吃青萝卜,亦称“咬春”。俗谓咬春可以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认为老年人咬春可以起到固齿的作用。

徐州东部农村,家家有画壁的习俗。立春这天,用红土在墙上画上牛、马、镗、犁、耙等生产用具。画时,把牛角涂成全红色,驴、马、骡的身上画上许多红色斑纹。

立春这天,徐州家家用红绿布缝成小鸡图案,钉在儿童的衣袖上,名为“春鸡”;缝时要求男左女右。妇女均在头上插绒花,俗称“迎春”。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曾有诗云:“且喜钗头燕已来。”(报春)足见此俗由来已久。正月初一立春为“朝春”,谚云:“百年难逢岁朝春。”岁朝春如属甲子年,更为难得,须先贺安,再迎春。

是日晴,主丰收。武进谚:“难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苏州的抚台衙门在立春日要举行“祭旗图”仪式,大小武官一律参加。大堂正中挂一幅“马十三娘”(蚕神)的轴子,卷拢而不展开,待致祭时官员叩下头去才放下来,等他们抬头又卷拢,不能让他们看见图中的形象。如是者官员三跪九叩首,轴子须九放九收。管轴的必须眼明手快,如被见到图形,官员要倒霉,管轴的必受重责。图中形象除管轴人外无他人见过,据说是一个裸体女人。

常州于立春日将子女宿于他家,谓易于养育。

立春,俗称“打春”。谚语说:“春打六九头。”意思是从冬至日开始数九,到第六九开始时,春天就开始了。立春为夏历的正月节,黄经度为315°,一般在公历的2月4日或5日,而夏历有时在腊月,如1969年,立春在腊月十八日;有时在正月甚至二月,如1998年,立春在二月初八日。立春的时候应是“东风解冻”。在山西地区,立春节气白天温度开始上升到0℃以上,土壤解冻,春天即将来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立春既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又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因此民间也视为一个节日。

我国向来以农立国,民间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黍”的谚语,对春天的到来,寄予厚望。因此,立春的节俗活动,以迎春和农业为主题内容。据汉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兆于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到了唐代,出现“执杖鞭牛”的活动,民间称做“打春牛”。宋代政府还颁布了《土牛经》的书,供各地参照制作。清代顺治年间的《云中(大同)郡志》载:“迎春塑春牛、芒神,与各处相同。立春前二日,优人、乐户、伎女各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为兴,作东事之,状共一处,名为演春。”清乾隆《平定州志》记载:“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明清时期,立春这天,山西各府州县都由官府出面举行“打春”仪式,都有泥塑或纸糊的耕牛、芒神。黎明时分,官员们祭祀完毕,用鞭子在耕牛身上抽打三下,叫“鞭春牛”。这时,看热闹的农民一拥而上,将土牛打烂,争着拿一块,有的撒到田里,有的拿回家中,企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的地方是糊扎纸牛,牛肚子中装有五谷杂粮以及红枣、栗子、核桃、花生等干果,纸牛打烂后,孩子们争抢干果分食,俗称“抢春”。民国初,仍有举办者,后即逐渐消失。吕梁一带,则用红纸写春帖,“宜春”、“打春大吉”、“新春大吉”、“迎春大吉”等,并有“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打过春,穷汉把眼睁”的谚语,意谓立春一过气候变暖,该备耕备种了。

立春之日,民间习惯吃萝卜、豆芽、韭黄、葱、姜等,称做“咬春”。阳泉一带,普遍制作春卷、春饼食用。春卷是一种油炸小面点,将和好的白面摊到案上,铺上羊肉、羊脂(或猪肉)、葱白、笋干等,裹后切成寸许长,两头用面糊粘住,入油锅炸熟,外红里白,香脆异常。春饼是用白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圆薄饼,吃时卷上豆芽菜、韭黄、粉丝等,当地人称做“春饼合菜”,亦即古代人所说的“春盘”。杜甫在《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唐代时将春饼与生菜(指葱、蒜、韭、芹、萝卜)放在盘中食用或送人。

立春节,女孩子们用纸、绢、鸡毛等剪为燕、蝶,称“春鸡”、“春蛾”,缝制小娃娃,叫“春娃”,或插于发际,或佩戴身上,以贺立春日的到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