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帛烟消帝业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竹帛烟消帝业虚分类:【传统文化】 当秦刚刚统一之后,丞相王绾等大臣请求秦始皇把诸子封于燕、齐、楚的故地为王,认为这样做才利于统治。始皇把这个建议让群臣讨论,大臣们纷纷赞同,只有廷尉李斯反对,他说,周文王和武王大封子弟,但是后来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就像仇敌那样互相攻击,诸侯国之间互相战争不息,周天子也没有办法禁止;现在实现了海内统一,全国普遍设置郡县,对于皇帝的诸子以及功臣,只要用赋税重加赏赐,就足够了,也容易控制,这样一来,“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认为:天下之所以战乱不息,就是因为分封制造成的诸侯王割据;现在靠祖宗的保钓,天下刚刚安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同上)于是支持李斯的主张,坚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否定了王绾等大臣分封的主张。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颂扬始皇“神灵明圣”“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听了十分高兴。但是齐人博士谆于越对周青臣的奉承十分反感,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向始皇提出:殷周两代称王天下1000多年,就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作为弼辅;而今天陛下有天下,却不分封子弟,要是出现齐国田常和晋国六卿那样大臣篡权的事,谁来相救呢?“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个恭维,一个指责,秦始皇不动声色,命令大臣讨论这事,各抒已见。这时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针对淳于越主张“师古”的言论予以批驳,认为三代的旧事,不值得效法,从前诸侯纷争,用高官厚禄招徕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出于一统,百姓理家就要努力于农业劳动,读书人就要学习法令刑禁。接着就将矛头对准“诸生”,说这些读书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最后又把这一切归罪为读书和私学的存在,因此向始皇建议焚书:让史官把不是秦国记载的史书一律烧毁;除非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敢有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统统送交地方官一起烧掉;有敢于两人谈论《诗》、《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与犯法者同罪;焚书令下达后30日不烧书者,处以黥刑,充军边塞;医药、占卜、种植之类书籍不烧;有愿意学习法令者,以官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焚书。 显然焚书事件是由于秦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分封与否的争论而引起的,如果从文化的视角去考察,它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看法相反,互不相让,实际上目的相同,都是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着想,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客观地说,持分封观点的大臣,他们的主张至少不致让始皇的子弟无爵无权,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这对于秦王朝的长久统治是有利的。今人多批评淳于越等人分封说的落后性,却无视赵高伙同胡亥篡位,秦诸公子束手待毙,最后致秦速亡的史实,这是十分片面的。汉时之所以推行郡国并行制,显然是总结秦始皇之失算教训的结果。李斯借一场有关统治政策的正常争论,提出焚书的主张,最后竟然得到实行。这是秦始皇文化征服主义的集中表现,是搞愚民政策,以巩固秦王朝的统治。 秦始皇焚书,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先秦许多珍贵文献古籍,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这些损失是难以弥补的。直到唐代,秦焚书坑的遗址还依然存在,诗人章碣临坑感慨,写下了《焚书坑》的著名诗篇:“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① 秦始皇滥用国家权力,用焚书来强行灭绝秦文化以外的其它文化,推行愚民政策,结果走向僵化和反动,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统治二世而亡的可悲下场。章碣诗中的看法堪称入木三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