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林七贤――违时绝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竹林七贤――违时绝俗分类:【风俗文化】 “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时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雅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中载: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竹林七贤”以不拘礼法、生性放达著称于世,被誉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作为魏晋文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的服饰形象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 “任诞”、“全真”的士人做派。“任诞”简单说就是任性,放诞。仪平策在《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说: “在魏晋时代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里,它(任诞)则有了更深厚的内涵,那就是‘背叛礼教’、‘违时绝俗’,亦即以狂做放荡的叛逆姿态,蔑视一切外在的律令、礼法、时俗、成规,超越一切虚伪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让生命回归自然,让精神享受自由,显露出人伦名教体系的全面危机。”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他一生不重规则,傲俗自放,最痛恨世俗礼法,认为遵从礼法的着装行为亦是一种忸怩作态的虚伪行径。阮籍在《咏怀诗》中曰: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高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立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淡,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另于《大人先生传》中谈道: “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又“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言中,逃乎深缝,匿乎怀絮,自以为吉宅也,也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言裆,自以为是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子言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言中乎! ”《晋书》对此的评价为: “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在书讨笔伐的同时,阮籍还身体力行地宣扬自己“被(披)褐怀玉”的道家思想以及不拘世俗的自由境界。据《抱朴子?刺骄篇》载: “世人闻戴叔鸾与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晋书》则言:“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乱项科头”“裸袒蹲夷”“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均是故意违背儒教礼教的行为。但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代,阮籍的行为必会引起舆论的声讨与批判。《刺骄》、《枕谭?任涎》和《世说新语?德行》等书中均对其有所微词。干宝甚至在《晋纪》中言:“故魏晋之间,有被发夷傲之事,背死忘生之人,反谓行礼者,籍为之也。”面对斥责,阮籍却依然“饮啖不辍,神色自若”,表现出他“逍遥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的思想境界。 阮咸,“字仲容。父熙,武都太守。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可见阮籍叔侄同为悖礼之人。据《晋书?阮籍传》载:“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 ‘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犊鼻”又称“犊鼻言”,短裤之属。其制短小,着时下不过膝。汉晋男子多穿之。尤以农夫仆役为多用。华梅先生在《服饰与中国文化》中谈道:“阮咸虽口中说‘未能免俗’,实则以竹竿挑起粗布大三角裤衩,这种关于服饰的行为本身,即是对绫罗绸缎,对富有,对摆阔,进而对儒家礼俗的讥讽。粗服乱头又能被赞誉为: 玉人,这是对儒家‘文随彬彬,然后君子’之说的挑战,同时又是对道家 ‘圣人是以被褐怀玉’ 的肯定、发展与诠释”。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人。他通玄学,精音律,并且风姿秀美。《世说新语?容止篇》注引 《嵇康别传》称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这看似赞颂其外貌形体“不自藻饰”而自有“天质自然之美”,实则是赞美其精神的高尚。可见,嵇康的服饰形象的美感其实是性情的求“真”所至。一如其言:“君子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忠感明天子,而信笃乎平万民; 寄胸怀于八荒,垂坦荡以永日。斯非贤人君子高行之美异者乎? ” 同样以性情率真著称的刘伶,虽容貌丑陋,但仍受到世人的肯定与称赞。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世说新语》载: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土木形骸”一词源自 《庄子?齐物论》: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灭乎? ”郭象注曰:“失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 故止若立枯木,动若远槁枝,坐若死灰,行若游尘。”这是魏晋玄学对“土木形骸”的解说。这种品藻人物注重精神的风气,自然影响到中国人,更确切说是影响到中国文人的服饰观。“土木形骸”的基本立意,其实是源于老子的“被褐怀玉”之说,晋玉弼曾注:“被褐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可以理解为晋代文人对老子之说又作了自己时代的诠释: 真正的圣人不必藻饰,因为人之精神难知者而为贵,易者则为精神贫乏浅庸之辈,难者是典型的玄学思想。而当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时,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言衣,诸君何为入我言中? ”由此可见刘伶对本性之真的追求,不虚伪矫情,不矜持做作,任情恣性,率真畅意。正如《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名士张翰所言:“人生贵得适意尔。” “竹林七贤”其余人的服饰形象也具有“背叛礼教”、“违时绝俗”、“追本求真”的特点。在南京西善桥山北麓东晋墓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可以看到其桀骜不驯、蔑视世俗的神情与装束。如嵇康、王戎梳小儿髻,山涛跣足而坐以及袒胸露臂的向秀等。那些形象具有当时服式的准确性。袒胸露臂的敞领对襟复襦,广口大裆裤,均为隐士服。据《犹轩绝代语》: “秦晋间谓无缘衣, 曰 , 江湘间谓复襦。”这种衣式敝而裨之,散漫不受拘束,放任自然,为隐士所爱。汉代兴起,历代沿用。 “竹林七贤”的服饰形象是魏晋风度的外化表现。究其产生根源,表面看是时代苦闷郁积的结果,实际上是对人更高境界的审美意识。粗服乱头、褒衣博带、解衣当风、披发狂饮,这些服饰装束和行为并不是将着装者由社会人降格到自然人,而是在人本意识的精神领域里左奔右突,令人内在与外在魅力的表达更为全面,更为合理,更为自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