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第六讲 交通通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第六讲 交通通信

分类:【文化精萃】

交通者,国家之血脉也。以地理形势言之,原隰平坦之区,陆路交通为亟。水路交错之区,河川交通为亟。山岭崎岖,港湾错杂之地,则其民长于航海。我国之黄河流域,东亚之大平原也。长江支流航路之远,亦世界所仅见也。南岭以南,平地较少,河川虽多,航行之利,亦不如长江。然海线曲折,则远非江河流域所及,故其航海之业,亦为全国之冠焉。

中国文明,本起河域。故其陆路交通,发达最早。《庄子》 所谓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者,盖已在荒古之世。至于三代,则其陆路交通,已颇便利矣。斯时之道路,当分国中及野外言之,国中之道,《考工记?匠人》 云: “经涂九轨。”《王制》 云: “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盖极宽平坦荡,野外则不能如是。《仪礼》: “商祝执功布,以御柩执披。” 《注》 云: “道有低仰倾亏,则以布为左右抑扬之节,使引者执披者知之。” 《曲礼》 曰: “送葬不避涂潦。” 《左氏》 载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行辟重,重人曰: “待我,不如捷之速也。” 可见其宽平不逮国中矣。案郊野之道,盖即所谓阡陌。《月令?季春》: “命司空,修理?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注》: “古者沟上有路。” 盖依沟洫为之。井田未废之时,沟洫占地颇多,且颇平直。则依沟洫而成之道路,亦必较今日田间之道路,为宽且直矣。特其用人力修治,不能如国中之殷,故其平坦,亦不逮国中耳。其有多用人力,修治平坦者,则秦汉间所谓驰道。

古戎狄事田牧,多居山险。汉族事耕农,多处平地,故驾车之时,较骑乘之时为多。车有两种,一曰大车,驾以牛,平地任载之车也。一曰小车,即兵车,亦称武车,驾马,人行亦乘之(

妇人坐乘,男子立乘,车皆驾二马。三马为骖,四马为驷,然三四皆可称骖。《公羊》 说: 天子驾六。《毛诗》 说: 自天子至大夫皆驾四

)。

古书言骑乘者甚少,后人因谓古马惟驾车,无单骑。《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 《疏》 引刘炫,以为骑马之渐,此非也。《日知录》 谓 “古公?父,来朝走马”。即是骑马。其说得之。又言: “春秋之世,戎狄杂居中夏者,大抵在山谷之间,兵车之所不至。齐桓晋文仅攘而却之,不能深入其地者,用车故也。中行穆子之败翟于大卤,得之毁车崇卒。而智伯欲伐仇犹,遗之大钟,以开其道,其不利于车可知矣,势不得不变而为骑。骑射,所以便山谷也。胡服,所以便骑射也。” 此虽言兵事,而交通变迁之故,从可知矣。

古代骑马,又不独平人也,驿亦有之。戴侗曰: “以车曰传,以骑曰笠。” 《经典释文》 曰:“以车曰传,以马曰递。” 亭林因谓 《左氏》 所载乘笠乘递,皆是骑马。说亦甚确。汉初尚乘传车,后恶其不速,皆改为乘马矣。

水路之交通,不如陆路之发达。《孟子》 言“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 则必水浅之时,乃能乘之以架桥。水大时,则惟有用舟济渡耳。《尔雅》 所谓天子造舟 (

比船为桥

),诸侯维舟 (连四船),大夫方舟 (并两船),士特舟(单船),庶人乘? (

并木以渡

) 者也。此即后世之浮桥 (

《诗》 疏

)。川之甚之者,则乘舟以渡。《诗》 云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是也。浅狭之处则徒涉,《诗》 云: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论语》 云: “深则厉,浅则揭。” 《礼记》 言:“舟而不游。” 《淮南子》 言 “短绻无哑,以便涉游” 是也。舟之初盖以一木为之。故 《易》 言“刻木为舟”,又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虚” 也(

《注》 “空大木为之曰虚”

)。《月令》 有舟牧,季春之月: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 则其制造,必非如前此之简陋矣。《禹贡》 九州贡路,皆有水道,虽未必真禹时书,亦必春秋以前物。《左氏》: 晋饥,乞粜于秦,秦输之粟。“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则能由水道漕粟矣。然北人之使船,似终不如南人。吴欲伐齐,城邗,沟通江淮,此为以人力开运河之始。其后徐承又自海道伐齐。吴楚争战,用舟师时甚多。入郢之役,楚所以不能御者,以吴忽舍舟而遵陆,出不意故也。春秋时,江域之文化,远后于北方,独航行驾于其上。亦可见开化之必由地利矣。

中国地势,西高东下,大川皆自西徂东。故其交通,东西易而南北难。自河域通江域之运河,相需最亟。古代以人工开凿者,盖有二焉。一为邗沟,一为鸿沟也 鸿沟久湮,《史记?河渠书》 述其略曰: “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其为用,颇似今惠民河、贾鲁河也。

娄敬言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则自泛舟之役以来,其利迄未尝替。至后汉明帝时,而引汴渠自荥阳至千乘之大工程出焉。盖当时富力,皆在山东。故亟谋自长安通齐地之水运也。东晋以后,富力渐集于江淮,则运道亦一变。隋开通济渠,自东都引?洛入河,又自河入汴,自汴入淮,以接淮南之邗沟。自江以南,则自京口达余杭,开江南河,凡八百里。唐世江淮漕转,二月发扬州,四月自淮入汴,六七月至河口,八九月入洛。自此以往,有三门之险,欲凿之而未成,乃陆运以入于渭。此自东南通西北之运道也。宋都汴京,水道四达。东河通江淮 (

亦曰里河

),西河通怀孟,南河通颍寿 (

亦曰外河,今惠民河其遗迹也

),北河通曹濮。四河之中,东河之利最巨,淮南、浙东西、荆湖南北之货,皆自此入汴。岭表之金银香药,亦陆运至虔州入江。陕西之货,有入西河入汴者。亦有出剑门,与四川之货,同至江陵入江者,盖东河所通,三分天下有其二矣。元有天下,始引汶水,分流南北,以成今日之运河,历明清无改。此则自东南通东北之水路也。

陆路交通,秦汉而后,盖已不如列国时之修整,自宋以后,废坏尤甚。今试引 《日知录》 数则,以见其概。

《日知录》 曰: “读孙樵 《书褒城驿壁》,乃知其有沼有鱼,读杜子美 《秦州杂诗》,又知其驿之有池有林有竹。今之驿舍,殆于隶人之垣矣。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此又樵记中所谓州县皆驿,而人情之苟且,十百倍于前代矣。”

又曰: “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于郊外之通路,则有野庐氏,达之四畿。合方氏,达之天下,使之津梁相凑,不得陷绝。而又有遂师以巡其道修,侯人以掌其方之道治。至于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则舟车所至,人力所通,无不荡荡平平者矣。晋文之霸也,亦曰: 司空以时平易道路,而道路若塞,川无舟梁,单子以卜陈灵之亡。自天街不正,王路倾危。涂潦遍于郊关,污秽锺于辇毂。《诗》 曰: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裁焉顾之,潜焉出涕。其斯之谓欤。”

又曰: “ 《周礼》: 野庐氏,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国语》: 单襄公述周制以告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释名》 曰: 古者列树以表道,道有夹沟,以通水潦。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召伯所发。道周之杜,君子来游 (

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

)。固已宣美风谣,流恩后嗣。子路治蒲,树木甚茂。子产相郑,桃李垂街。下至隋唐之代,而官槐官柳,亦多见之诗篇 (

《诗》 云: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犹是人存政举之效。近代政废法弛,任人斫伐。周道如砥,若彼濯濯,而官无勿翦之思,民鲜侯甸之芘矣。《续汉书?百官志》,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是昔人固有专职。《后周书?朱孝宽传》: 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 一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帝后问知之。曰: 岂得 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册府元龟》: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正月,于两京路及城中苑内种果树。代宗永泰二年,正月,种城内六衔树。《旧唐书?吴?传》: 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曰: 榆非九衢之玩,命易之以槐。及槐荫成而?卒,人指树而怀之。《周礼?朝士注》 曰: 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然则今日之官,其无可怀之政也久矣。”

又曰: “ 《唐六典》: 凡天下造舟之梁四,石柱之梁四,木柱之梁三,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等。今畿甸荒芜,桥梁废坏,雄莫之间,秋水时至,年年陷绝,曳轮招舟,无赖之徒,借以为利。潞河渡子,勒索客钱,至烦章劾。司空不修,长吏不问亦已久矣,况于边障之远,能望如赵充国,治隍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枕席上过师哉。《五代史》: 王周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桥坏,覆民租车,周曰: 桥梁不修,刺史过也。乃偿民粟,为治其桥。此又当今有司之所愧也。”

今日各地方之情形,与亭林所言,有以异乎?无以异乎? 其原因,亭林谓由 “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盖古代之民政,愈至后世而愈废弛,此实中国不振之大原因也。

古代肩舆,仅用之于山地。《史记?河渠书》所谓 “禹山行即桥”。《汉书?严助传》 所谓 “舆轿而?岭” 者也。宋某小说载,王荆公终身不乘肩舆,可见北宋时用者尚罕。南渡以后遂盛行,亦可见城市中路日趋倾隘也。

驿置历代有之,至唐益备。唐制: 卅里一驿,天下水驿一千六百三十九,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水陆相兼之驿八十六。其职属于驾部。宋以驾部属兵部,有步递马递急脚递之分。急脚递日行四百里,军兴则用之,南渡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

,宋史所谓岳飞一日奉金字牌诏十二者也。元称站赤 (

站之称固取之他国也

),设置兼及藩王封地,规模尤大。明制: 南北京设会同馆,在外设水马驿递运所。清制分铺递驿递两种,铺递用人,驿递用马,亦皆属兵部。凡驿皆有官马及舟车,不足则和雇。驰行则或役民夫,或用兵卒。自邮局兴,驿站乃以次裁撤。

驿站之设,人物既可往来,音讯亦资传递,实为最便之事。然历代仅限其用于官,而未能推以便民。故民间通信,事极艰苦。非遣急足,诿亲友,则必辗转请托矣。历来当寄书之任者,盖多商人或旅客。或代人请托者,则为逆旅主人。至清代乃有民信局之设,初起宁波,后遍全国,甚至推广及于南洋。而沿江一带尤盛。邮局设立以后,虽逐渐减少,犹未尽绝也。此事颇足见我国民才力之伟。

海道交通可考者,始于吴人以舟师伐齐,前已言之。此等沿岸航行,盖随世而益盛。至汉以后,则有航行大海者,其路线见 《汉书?西域传》、《唐书?地理志》。明时郑和奉使,航路抵今非洲,详见巩珍 《西洋番国志》、马欢 《瀛海胜览》。《明史?外国传》,即采自巩书者也。海路运粮,始于唐之陈?石。?石润洲人。咸通中,用兵交觐、湖南、江西,转饷艰苦。?石创海运之议,自扬子经闽广以往。大船一艘,可运千石,军需赖以无阙云。元明清三代,则天庾之正供,亦藉海舟以输运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