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第四讲 农工商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第四讲 农工商业

分类:【文化精萃】

人类资生,莫急于食,取食之方,有仅为目前之计,其技几于不学而能者,水渔山猎,及取天然之草木以为食是也; 有必待稍知久远之计,勤苦尽力而后能得之者,畜牧种植是也。《礼运》曰: “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盖我国疆域广大,偏北之地,气候物产,近于寒带; 偏南之地,则近热带。故取资动植,以给口实者,一国之中,兼有之也。古称三皇曰燧人、伏羲、神农。燧人之功,在能攒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之号,盖以能驯伏牺牲。神农二字,本古农业之通称 (

如《月令》 言 “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又古言神农之教,乃农家言,非谓炎帝之教令也

)。盖至此三君之世,而我国民始渐习于畜牧种植之业矣。神农以后,农业日重。《尧典》 载尧命羲和四子,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授时者,古代农政之要端也。《禹贡》 备载九州土性,分为九等,固未必真禹时书,亦无以断其所录非禹时事。《无逸》 一篇,历述殷周贤王,中宗、高宗、祖甲、大王、王季、文王,多重农之主。此篇出周公之口。《生民》、《笃公刘》,亦周人自述先世之作。此皆信而有征,观此知唐虞三代之世,我国农业,业已盛行矣。

农业既盛,而渔猎畜牧之事遂微。田猎仅行之农隙,以寓讲武之意。渔则视为贱业,为人君所弗亲

。牧业如 《周官》 所设牧人、牛人、充人、羊人、犬人等,皆仅以供祭祀之用。惟马政历代皆较注重,则以为交通戎事所资也。此以设官论,至于民间,亦因重视农业,地之可供畜牧,民之从事畜牧者少,故仅盛于沿边。内地则谷量牛马者,几于绝迹矣。

蚕业兴起,略与农业同时。《农政全书》 引《淮南蚕经》,言黄帝元妃嫘祖,始育蚕治丝茧。说固未可尽信。然 《易?系辞传》 言: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疏》 曰: “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言垂衣裳也。” 《虞书》 亦有 “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之文。知黄帝尧舜时,蚕织必已发明矣。三代之政,天子亲耕,后亲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男耕女织并称本业,至于今未替。此其所以能以丝织,著闻五洲也。然古代蚕利,盛于西北,而后世惟盛于东南。偏僻之处,且有绝不知纺织之利者。此则疆域广大,各地方风气不齐,而治化亦不能无进退故也 (

清知襄阳府周凯,尝劝民种桑。其言曰: “《禹贡》 兖州曰桑土既蚕, 青州曰厥篚

丝。”

, 山桑也。 杨徐东南亦仅曰厥篚织贝,厥篚玄纤缟而已。《诗?豳风》: 蚕月条桑。《唐风》: 集于苞桑。《秦风》:止于桑。桑者闲闲,咏于魏。??谏#?接诓堋K涤谏L铮?接谖馈@?欢蓝?弦病O逖艚榫Tブ?唬?V葚鼠跣?c玑组,豫州厥篚纤纩。纩,细绵也。楞绛币组绶属,皆丝所织。北燕冯跋下书令百姓种桑。辽无桑,慕容?通晋求种江南。张天锡归晋,称北方之美,桑葚甘香。《先贤传》 载司马德操躬采桑后园,庞士元助之。《齐书》 载韩系伯桑阴妨他地,迁界,邻人愧谢三子皆襄阳人,襄之宜桑必矣。《日知录》 曰:今边郡之民,既不知耕,又不知织。虽有材力,而安于游惰。引华阴王宏撰著议,谓延安一府,布帛贵于西安数倍。又引 《盐铁论》,边民无桑麻之利,仰中国丝絮。夏不释复,冬不离窟。崔?《政论》,五原土俗,不知缉绩。冬积草,伏卧其中。若见吏,以草缠身。谓今大同人,多是如此。妇人出草,则穿纸裤

)。

我国农业之进化,观其所植之物,及其耕作之精粗,可以知之。古曰百谷,亦曰九谷 (

郑司农云: 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康成谓无秫大麦,而有粱?。见 《周官?大宰注》

)、五谷 (

黍稷粟麦稻

)。盖其初以为主食之品甚多,后乃专于九,专于五也。今则以稻麦为主矣。古者一夫百亩,又有爰田之法 (

爰即换字。《公羊》 宣十五年何 《注》: 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周官?大司徒》: 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其所获则 “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

。今日江南,上农所耕,不逮古者三之一,其所食,未有以逊于古也。此盖积时久则智巧渐开,人口增,土地少,则垦治之法日密。乃社会自然之进步也。然亦有不逮古者二端。一古国小,设官多,为治密,故有教民稼穑之官,亦多省敛省耕之事。《噫嘻》 郑 《笺》,谓三十里即有一田?主之,其精详可想。汉世乡有啬夫,犹存遗意。魏晋而后,此制荡然。耕植之事,一任人民自谋,官不过问,士之讲农学者绝少,有之亦不能播其学于氓庶。凡事合才智者以讲求,则蒸蒸日上。听其自然,未有不衰敝者也。此其一也。一则古代土地,属于公有,故沟洫陂渠,易于整治。后世变为私有,寸寸割裂,此等事,遂莫或肯为,亦莫或能为。而如人民贪田退滩废堰,滥伐林木等,又莫之能禁。利不兴,弊不除,农事安得不坏。古代农业,西北为盛。后世大利,皆在东南。唐都长安,宋都汴梁,元明清都北平,无不仰东南之转漕者,以东南天然之利厚,而西北有待于人力者大。人事荒,故农业盛衰,随之转移也。此又其一也。历代农业升降之原,二者盖其大端也。

古代教稼之法,今略见于 《周官》 (

如大司徒“辨十有二壤而知其种”。司稼 “巡邦野之稼,而辨夫?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悬于邑?”。此辨土壤择谷种之法也。草人 “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此变化土壤之法也

)。其农书,则 《管子》 之 《地员》,《吕览》 之 《任地》,《辨土》,《审时》,其仅存者,惜不易解。汉世农书,以汜胜之为最,今亦无传焉。今所传者,以后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为最古。后来官修之书,如元之 《农桑辑要》,清之 《授时通考》; 私家巨著,如元王桢之 《农书》,明徐光启之 《农政全书》,皆网罗颇广 (

如蚕桑菜果树木药草孳畜等,皆该其中。田制劝课救荒等,亦多详列

),即不皆有用于今,亦足考昔日耕耘之法。

《管子》 言葛卢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兵

。此盖矿业初兴,尚未知取之于地。又述伯高对黄帝之言,谓 “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锡铅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则已知察勘矿苗之法矣。《管子》 东周之书,其时盖已有此法。其托之伯高,盖不足信。汉有司言 “黄帝作宝鼎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而 《易?系辞传》 言黄帝尧舜之时,“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禹贡》 荆州之贡,“砺砥冲丹”。贾逵曰 “冲,矢镞之石也”。则其时之金,特用以铸重器。至春秋时,乃以之作兵。《左氏》 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 是也。斯时之农器,则多以铁为之。《管子》 书所言其事,秦汉之世犹然。故贾生说汉文收铜勿令布,而曰“以作兵器”。汉武灌盐铁,而文学以为病民也。曹魏以后,乃多以铁作兵,而铜兵渐少

。工业在古代,较重难者,皆由官营。其简易者,则人人能自为之。《考工记》 曰: “粤之无槟,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粤之无槟也,非无槟也,夫人而能为槟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注》 曰: “人人皆能作是器,不须国工。” 此简易之工,人人能自为之之说。其设官 “曰某人者,以其事名官。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业,以氏名官者也”。此则重难之工,国家设官治之者也。此盖古代自给自足之遗制。其后交通日繁,贸易日盛,一国所造之物,或为外邦所需,或可不造而求之于外。人民智巧日进,能自造械器者亦多。则设官制器之事,不复可行,而其制渐废矣。中国夙以节俭为训,又其民多农业,安土重迁,故其器率贵坚牢朴质,奇巧华美非所尚,间或有之,则智巧之士特出心裁。达官世家,豪民驵贾,日用饮食,殊异于人。重赏是怀,良工竞劝,为是以中其欲耳。夫智巧由于天授,而人云亡而其技亦湮。墟粥专于一家,则制虽工而其传不广。此皆无与工业之进化。工业之进化,当观多数人之用器,比较其精粗良?而得之。如古人率用几席,无后世之桌椅,宋以后渐有之。然民国初元,濮阳宋古城发见,民家所用桌椅,率多粗恶,较诸今日,精粗几不可以道里计,又其所用陶器,亦较今世为粗,此则工业进化之一端也。

古代小部落,率皆自给自足,故商业无由而兴。《老子》 谓: “郅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盐铁论》 曰: “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

则此时代之情形也。交通日便,往来日繁,则贸迁有无之事起。最初所行,大抵如现在之作集。《易?系辞传》 言,神农氏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是也。《酒诰》 言农功既毕,“肇牵车牛远服贾”。《郊特牲》 言 “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皆可见其贸易之有定时。其后社会日进,有资于通工易事者日多,则商业亦日盛。商人分两种,行货曰商,居货曰贾。贾大率在国中。《考工记》: “匠人营国,面朝后市。” 又有设于田野之间,以供人民之需求者。《公羊》 何 《注》 “因井田而为市”

是也。《孟子》 谓: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龙断谓?陇之断而高者,亦可见其在田野之间矣。其行货者,则必远适异国。如 《左氏》 所载郑商人弦高是

。此等人周历四方,见闻较广,故其才智颇高。弦高之能却秦师,即其一证。

隆古社会,本皆自给自足,有求于外者,非淫侈之品,则适逢荒歉之时耳。惟所贩粥,本多淫侈之品,故当时之商人,多与王公贵人为缘。如子贡结驷连骑,以聘享诸侯

。汉晁错谓当时商人,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是也。其当本国空无之时,能远适异国,以求得其物者,则于国计民生,所关甚大。郑之迁国,实与商人俱

。岂不以新造之邦,财用必患不足,不得不求之于外哉! 斯时之商贾,实生产消费者之友,而非其敌也。其后则渐不然。《管子》 曰: 岁有四秋 (四秋即四次收获也。农事作为春之秋,丝纩作为夏之秋,五谷会为秋之秋,纺绩缉缕作为冬之秋)。物之轻重,相什而相百

。又曰: 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畜贾游于市。乘民之急,百倍其本

。至此,则商人日?生产消费者以自肥,始与公益背道而驰矣。然分配之机键,操其手中,非有新分配之法,商人固未易废除也。

商业之演进,不征诸富商大贾之多,而征诸普通商人之众。普通商人众,则分工密,易事繁。社会生计,互相依倚,融成一片矣。《史记?货殖列传》,谓关中自秦汉建都,“四方辐凑,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又谓 “邹鲁地小人众,好贾趋利,甚于周人”。以地小人众而为商,其必负贩之流,而非豪商大贾明矣。古代之市,皆自为一区,不与民居相杂。秦汉而降,此意仍存。如 《三辅黄图》 谓长安市各方二百二十六步,六市在道西,四市在道东。《唐书?百官志》,谓市皆建标筑土为候,日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 (

古者每昼夜分为十二小时,每时分为十刻,每刻分为十二分

),击钲三百而散。《辽史》 谓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令有司治其征。余四京及他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示如之是也。邸肆民居,毫无区别,通衢僻巷,咸有商家,未有如今日者。此固由市制之益坏,亦可见商业之日盛也。

中外通商,亦由来已久,且自古即颇盛。《货殖列传》 述栎邑、巴蜀、天水、陇西、北地、上郡、扬、平杨、上谷至辽东等,与外国接壤之处,商利几无不饶。汉初两粤,尚同化外,西域尤绝未闻知。而枸酱竹杖,既已远至其地,商人之无远勿届,亦可惊矣。西域既通,来者益多。临宾杀汉使,遣使谢罪,汉欲遣使报送,杜钦言其 “悔过来,而无亲属贵人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钦述当时西域之道,险阻为害,不可胜言。而贾胡犹能矫其君命,远来东国,其重利可谓甚矣。自此至南北朝,中国与西域之交通,虽或盛或衰,而讫未尝绝 (

史所云绝者,以国交言之。若民间之往来,则可谓终古未绝也

)。隋唐之世,国威遐畅,来者尤多,元代地跨欧亚,更不必论矣 (

唐宋元明中外通商情形,可参考 《蒲寿庚传》 一书

)。日本桑原氩?《东洋史要》 曰: “东西陆路之互市,至唐极盛,先是隋炀帝时,武威、张掖、河西诸郡,为东西交易之中枢。西方贾人,来集其地者,溢四十国。唐兴,中亚天山南路之路开,西方诸国,来东方通商者益盛。支那人之商于中亚波斯印度者亦不少。素谙商业之犹太人,乘机西自欧非,东至支那印度间,商权悉归掌握,或自红海经印度洋,来支那之南海。或自地中海东岸之安地凹克,经呼罗珊、中亚、天山南路来长安。及大食勃兴,阿刺比亚人渐拓通商之范围,无论陆路海路,世界商权,殆在其掌中。” 又曰:“自蒙古建国,四方割据诸小国悉灭,商贾往来日便,又新开官道,设驿站,分置守兵,旅客无阻。东西两洋之交通,实肇于此。是时西亚及欧洲商人,陆自中亚经天山南路,或自西伯利亚南部经天山北路,而开贩路于和林及燕京。波斯与印度及支那之间,海上交通亦日繁,泉州、福州诸港,为世界第一贸易场,外人来居其地者,以万数云。”

海路通商,似亦先秦即有之。《史记?货殖列传》 言番禺为珠玑、?瑁、果、布之凑,此即后世与外国交易之品也。自秦开南海、桂林、象郡,今安南之地,自广和以北,悉在邦域之中(

广和,即后来据地自立之林邑也

)。桑原氏云:“当时日南交觐,为东西洋交通中枢。西方贾人,多集其地。时则罗马商船,独专印度洋航权。及佛教东渐,锡兰及南洋诸国,与支那道路已通。支那海运,因而渐兴,经爪哇、苏门答剌至锡兰之航路,遂归支那人手。历南北朝至唐初叶,支那商船更推广其航路。或自锡兰沿西印度海岸入波斯湾,或沿阿剌伯海岸至亚丁。当时锡兰为世界商业中枢,支那人、马来人、波斯人、哀西比亚人等,交易于斯。及大食兴,非洲西亚沿岸及印度河口港湾,前后归其版图,阿剌比亚人与其属波斯人、犹太人,益恢张海运,东经南洋诸国,通商支那,代支那人而专有亚细亚全境之航权。日本历千三百五十年顷 (

周武后天授中

),阿刺比亚人,商于广州、泉州、杭州者以万数,唐于诸港置提举市舶之官,征海关税,为岁入大宗” 云。案国史于南方诸国,纪载最详者,当推宋、梁、唐三书。所记诸国,大抵为通市来者也。互市置官,始于隋之互市监,而唐因之。市舶司之置,新、旧书六典皆不载。《文献通考》曰: 唐有市舶使,以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之。唐代宗广德元年,有广州市舶使吕太一。案庆立见 《新唐书?柳泽传》。吕太一事,见 《旧唐书?代宗纪》。又新书 《卢怀慎传》: “子奂,天宝初,为南海太守,?吏敛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 然则唐市舶使之置,多以武人宦官为之。赎货无厌,以利其身,损国体而敛怨于远人。云为岁入大宗,盖东史臆度之语。泉杭诸州,曾置市舶,史亦无文。谓于诸港皆置提举,亦不审之谈也。及宋代而设置渐多,其可考者,有杭、明、温、秀、泉、广诸州,及华亭、江阴、板桥 (

镇名,属密州,即今青岛也

)。所税香药犀象,往往以酬入边,充钞本。始真于国用有裨矣。元、明二代,亦皆有之 (

元设于上海、澉浦、杭州、庆元、温州、泉州、广东,凡七处。时有省置,明洪武初,设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以通日本,泉州以通琉球,广州以通占城暹罗及西洋。永乐中,又常设交觐、云南市舶提举司。元代甚重视木棉之培植,故江浙一带设有提举司一职,专司一切提倡木棉事务

)。明之设司,意不在于收税,而在以此抚治诸夷,消弭衅隙,此其时倭寇方张也。宋、元二代,海路所通颇远,明祖御宇,亦使驿四通。陆路远至天方,海路几遍今南洋群岛。成祖之遣郑和下西南洋,事在永乐三年,即西历一千四百有五年。哥伦布得亚美利加,事在西历千四百九十三年,当明孝宗弘治六年。后于和者,实八十八年也。自郑和航行后,中国之声威,颇张于海表。华人之谋生南洋者不少,且有作蛮夷大长者。新大陆既发现,西人陆续东航,而通商之情形,乃一变矣。其详更仆难穷,其大略则人多知之。其利害又当别论。今不具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