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簪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妇女用的发针,流行于全国各地。古时男女皆蓄发,故多用簪插定发髻,男用为冠笄,以系冠连发,使冠不坠。后专指女子插簪之首饰。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笄、骨笄、骨簪等物。殷商以后,时人已在笄头上镂刻精美的鸟首形装饰纹样,长度约十至十二厘米左右。笄,即横贯固髻之簪,后愈趋华丽。如汉代妇女首饰步摇,(类似簪的头饰),其端部即用金银珠翠制成凤凰形而垂下。南北朝时,贵族妇女时尚用金、玉、翡翠、玳瑁、琥珀、珠宝等制成的簪,贫者亦尚此俗,但多为铜等金属制成。此物一直沿用至近代。 也称“笄”。簪在古代就有,古人讲究用簪来插定发式,或是用它把冠饰与头发相连在一起(男女均有用的)。今天的簪子则专指妇女发髻的首饰。多用在年龄较大的妇女头上,主要是为了固定发髻,使之不乱不散。簪多数是银制的,少数为玉、骨或金子打制的,有的簪上面还镶嵌有绿松石。簪子属于一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其工艺除了錾花镂花外,还有金丝盘花的。簪子工艺的粗细都表现在簪头上,往往雕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做成梅花或菊花的形状的,也有做成鸟头、兽头和龙头等形状的,花样繁多。 套件首饰一般由两件以上的首饰组成,并要求造型、纹饰和色彩一样。如是女套两件:耳环和戒指,或是戒指和手镯。若是女套三件,多指戒指、耳环和手镯。若是女套四件,多指戒指、手镯、耳环和项链。赠送套件首饰,是母亲对女儿、婆婆对儿媳厚爱的表示。 旧时官员、富商等富有男子有戴金、银戒指的习俗,以显示其富有。 旧时满族、蒙古族男子有戴玉扳指的习俗。扳指原是拉弓射箭时的护手物,后来成为男性饰品。 旧时,河北富有家庭有给儿童挂长命锁的习俗,多为银质,上有“麒麟送子”图案和“长命百岁”字样。麒麟脚上挂有小银玲铛。还有给婴幼儿戴银手镯的习俗,手镯上挂有银印盒、喂狗瓢、蛇骨节。挂银印盒是盼望孩子长大后做官掌印;挂喂狗瓢表示有吃的喂狗,可免受狗等动物的欺负;挂蛇骨节的孩子不怕惊吓。也有家长给孩子挂一小块花椒木,说是孩子吮在嘴里不流口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