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楼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红楼梦分类:【文化精萃】 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清曹雪芹作,以手抄本流传,上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评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高鹗所作,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用活字排印,与前八十回合为一册,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并有程伟元序,称“程甲本”。第二年(1792)程高二人对“程甲本”进行修订,修订排印本称“程乙本”,全称“程高本”。书中围绕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故事,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与发展的复杂内容,揭示出造成悲剧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并以贾、史、王、薛四大官僚地主、皇亲贵族的众多人物和社会生活环境为铺垫,反映出封建社会地主贵族阶级腐败堕落,互相倾轧的丑恶面目,展示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日趋崩溃的真实过程。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显示出一定的民主主义精神,因而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这是小说的主题。全书结构严谨,规模宏大,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人物刻划个性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运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文学巨著。两百年来,已形成红学,出现专门研究与评点《红楼梦》的各个学派。《红楼梦》已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名著,版本很多。现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据程乙本排印的标点本。 原名《石头记》,长篇小说。120回。前80回为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系高鹗所续。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将曹作和续作合刻刊行,120回本遂广泛流行,盛传不衰。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中心,联系广阔社会背景,描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史。不仅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外戚贵族的荒淫腐朽,刻画了他们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以及心灵与道德的堕落,而且展示了那一家族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规律。同时,歌颂了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从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一曲中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挽歌。作品以精美的笔墨,塑造了诸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晴雯等400多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篇制宏大,结构谨严,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但书中也表现出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夹杂一些虚无、悲观情绪。高鹗续补的后40回,基本依照曹作原意。文字虽不如前80回优美,反封建意义也有所削弱,但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并有助于《红楼梦》广泛流传。 长篇小说。清曹雪芹作。本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有两个系统的版本:脂砚斋等人批评的抄本,程伟元、高鹗整理过修改过的刻本。版本很多,流行本为程本,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为曹雪芹原作,后40回由高鹗根据曹雪芹未完稿整理补订续写而成。《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巨著。它产生于18世纪中叶,即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前夜。作者饱蘸着血泪,写出一个辛酸的爱情悲剧,也写出了封建末期的社会悲剧。作品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史,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性格,纯洁美丽的心灵,坚贞不渝的爱情。宝、黛的爱情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虚伪,控诉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的精神迫害和生命的摧残。同时,《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通过各种势力的代表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贵族家庭,以及它的所属阶级、所属社会必然没落的命运,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封建末世本质的形象化的历史。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极高的成就,除宝玉、黛玉外,还刻画了薛宝钗、王熙凤、贾政、贾母、贾琏等众多人物的性格,均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作品采用网络结构,将纷繁的事件有条不紊地编织起来,线索清楚、主次分明、筋络连接、环环紧扣,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但作品也流露了为封建社会的“补天”思想以及补天不得而产生的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然而总的说来,《红楼梦》仍不愧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高峰,一直成为小说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红学”研究已风靡国内外。《红楼梦》的出现也为后世一些小说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其后的言情小说的写作,往往从《红楼梦》中吸收营养。一部《红楼梦》还为众多的戏曲剧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红楼戏”。《红楼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