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纳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纳吉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文定”、“通书”。俗称“送定”、“过定”、“定聘”、“小聘”、“订盟”等。古代汉族婚礼“六礼”程序之三。这是男家在问名后把占卜得吉可以合婚的消息通知女家的礼仪,也是定婚阶段的主要礼仪。男家如卜得吉兆,便以雁为礼物,使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疏:“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唐律》等所谓“报婚书”,即纳吉而女家回复答应定婚的书契。宋代习俗所谓“过细帖”,近代所谓“传庚”、“换帖”、“定亲”等均是纳吉礼仪中的内容,都是订定婚约的意思。宋代《朱子家礼》把纳吉并入纳徵,此后两礼常同步进行。纳吉初仅以雁作为礼物,后来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逐渐多以戒指、首饰、彩绸、糕饼、糖果等为礼物。通常男家长辈亲属也与媒人一起至女家,相看家庭、人品,称为“相亲”。相亲时男方长辈应给女子一定的钱币,叫做“见面钱”。参见“六礼”、“订盟”、“送小盘”等条。 中国古代婚礼 “六礼” 之一。又称 “文定”、“通书”,俗称“送定”、“过定”、“定聘”、“小聘”。这是男家在问名后把卜筮得吉可以合婚的消息通知女家的礼仪,也是定婚阶段的主要礼仪。男家如卜得吉兆,便以雁为礼物,使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仪礼?士昏礼》: “纳吉用雁,如纳采礼。”注: “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疏: “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唐律》所谓 “报婚书”,即纳吉而女家回复应允定婚的书契。宋代习俗所谓“过细帖”,近代所谓 “传庚”、“换帖”、“定亲” 等均是纳吉礼仪中的内容,都是允定婚约的意思。北宋后,《朱子家礼》把纳吉并入纳徵,此后两礼通常同步进行。起初,纳吉仅以雁作为礼物,后来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多以金银首饰、绢帛珍玩、糕饼糖果等作为礼物。 “纳吉”在古时是向宗庙问卜于祖先,让祖宗决定适当与否。如适当,将合婚的消息通知女方,叫“纳吉”。现在俗称“订婚”、“定亲”,对于女方来说,则叫“许亲”。 过去,订婚要举行换帖仪式。所谓“帖”,又叫“庚帖”、“八字帖”,帖上要写明籍贯、三代(曾祖、祖父、父亲)姓名、年庚(出生年月日时)、乳名、官名,男女双方互相交换,作为定亲的凭证。庚帖多为大红色。和顺县一带是男红女绿。除交换庚帖外,还要互赠礼物和信物。晋中一带,一般是四种,叫“四色礼”,取四四方方之意,男方送给女方的有衣物(称“定亲衣”)、戒指、耳环、项链等四种;女方回赠男方的有文房四宝、钱包、扇子、裤带,其中裤带隐喻将双方拴住之意。而晋南一带,则讲究“十全十美”,因此男女双方互赠的礼物要有十件,其中女方给男方的有包好的盐和麦麸,取有缘(盐)和有福(麸)之意。有的是送一捆棉花,取情谊绵绵之意。在太行山的寿阳一带,由男女双方与媒人共同择定吉日行换帖礼仪,一般早晨由男家支应酒席,酒席之间,男家委托媒人持帖和礼物送到女家;中午由女家招待,饭后,将女家的庚帖及礼物带给男家。男家还要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祖先牌位前供奉三天,期间若不发生吵嘴、打架、摔破盆碗等意外事故为吉兆,就预示可以放心地成婚了。在太原阳曲一带,是将帖子里放三钱米放在柜顶上压三天,三天之内没有意外,还要用秤称一下帖子里的米,如秤杆高抬了,象征未来的媳妇命好福大,就坚定了成婚的信心。 纳吉仪式多数地方渐趋简单,有的由介绍人陪同,先到男方家吃一顿饭,赠送几样礼物,第二天到女方家行回礼仪式;或者是先到女方家后到男方家。这顿饭叫“订婚饭”。订婚后,过一段时日,有的到一两年后,男女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取得合法地位。吃了订婚饭,意味着闺女有了主了,叫做“订出去了”,别人知道后就不再给提亲了。乡规习俗认为,吃了定亲饭,男女双方就有了夫妻名分,可以相互走动,如遇起房盖屋可以相互帮忙,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反悔,否则就会被众人所轻蔑。因此,订婚以后,男女双方包括家人,行为处事也都十分谨慎,不可有出格之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