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纳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纳采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婚礼“六礼”程序之一。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以活雁为礼物,再至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用雁为礼物,是因候鸟雁随太阳南北迁移,性雌雄专一,取其象妻从夫,忠贞不二之义。后历代富贵之家,纳采礼每有增加。如北齐,自皇子以下至于九品,用羔羊1只,雁1只,酒、黍、稷、稻、米、面各1斛。唐朝,纳采有合笙、嘉禾、河胶、九子蒲、宋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9种。贫穷之家纳采无雁,则用雉、鸡、鹅等代替。参见“六礼”、“委禽”、“奠雁”等条。 旧时婚姻礼仪“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则男方正式向女方求婚,并奉送一部分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郑玄注云:“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纳采起初大夫用雁,公卿用羊羔,士用雉,后来一律用雁。据说用雁有二个原因:一是以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顺乎阴阳调合;一是以为雁一旦失却配偶,则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后世有时将“纳采”与“问名”合为一礼。 中国古代婚礼 “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往女家提亲,如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以活雁为礼物,再至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疏: “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 《白虎通?嫁娶篇》: “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以雁作礼物,是因雁为候鸟,随太阳南北迁移、情性专一,取其象妻从夫,忠贞不二之义。宫廷纳采礼品,自秦汉后历代王朝屡有增益,据文献记载,东汉纳采礼品多达三十余种。北齐自皇子以下至于九品,用羔羊一只,雁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唐代纳采有合笙、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种。宋代诸王纳妃,赐女家白金万两,故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沮四十匹。民间士庶之家纳采仅用雁,无雁则用雉、鸡、鹅等代替。参见 “委禽”、“奠雁”条。 即俗话所说的“说媒”、“提亲”,又叫“议婚”。过去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谚语说:“无媒不成婚。”“媒妁”有“媒公”、“媒婆”,山西民间普遍称“媒人”,也叫“说合人”、“介绍人”。媒人一般能言善辩,总是花言巧语,多讲对方优点,掩饰不足,尽量说合促成。另一种是儿女长大快到结婚年龄,如看中或打听到对方可做媳妇或女婿,做父母的就主动敦请媒人到对方家提亲。在寿阳一带,把媒人称做 “冰翁”,尚有古意。《诗?邶风?匏有苦叶》:“土如归妻,迨冰未泮。”冰上为阳,冰下为阴,“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媒人说合,男女成婚,因此称媒人为“冰人”、“冰翁”。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要带一点礼物,就是婚仪中的纳采礼仪。古代提亲所备礼物是雁,具有象征意义:首先,雁是候鸟,冬天南飞,春天北往,不失时节,象征守信。其次,大雁群飞时列队有序,象征人类有序,即夫妻有序,长幼有序。再次,雁鸟雌雄有情,一配而终,半途失偶后不再择配,象征忠贞不贰和白头偕老。由于这三层象征,古代人对雁十分看重,除纳采以外,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的礼仪中,所用礼物中也都有雁。但是,大雁是不能随时捕捉到的,所以就捉一只家鹅代替。现代婚姻取其双方自愿,但媒人还起重要作用。有的男女青年本来是自由恋爱,往往也请个媒人或者是双方都相识的人从中“介绍介绍”,起个牵线搭桥作用,民间又把媒人称呼为“介绍人”。如果男女两家有结亲的意思,介绍人分别引领到对方家看看,俗称“相媳妇”或“相女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