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练兵实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练兵实纪分类:【文化精萃】 明代以练兵练将为内容的著名兵书。戚继光著。九卷,附杂集六卷。成书于明隆庆五年(1570)。分练卒练将两部分。一至四卷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及杂集中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为营阵训练;第九卷及杂集中的《储练通论》、《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等卷则是阐述将官的品德修养、战术与技术修养,以及养兵、练兵、用兵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文字通俗,便于记诵,掌握运用。为后世兵家所重。现有明刻本存世,清代以来刻本、抄本甚多,亦有多种丛书收录。 中国明代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著名兵书。戚继光编著,隆庆五年(1571)前后成书。全书有正文9卷,杂集6卷,图近60幅。除《登坛口授》是戚继光讲授,由东西路副总兵官胡守仁、李超辑录外,其余都为戚继光自撰。全书可分为练卒和练将两大部分。正集1至4卷为练武法、胆气、耳目和手足,侧重单兵训练;5至8卷的场操、行营、野营、战约和杂集中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则为营阵训练。正集第9卷《练将》及杂集中《储练通论》、《将官到任宝鉴》和《登坛口授》等卷,则系统阐述了将官的品德修养、战术和技术修养,以及养兵、练兵、用兵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戚继光在本书中发展了《纪效新书》中的练兵思想,指出不管是战是守,都要严格训练,非严不克。只有严格训练,才能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练兵要因材施教,发挥各个士兵的长处,改正他们的缺点,注重士兵的心理训练。对于将帅的训练,戚继光提出要开办军事学校,挑选有志从军的人入校学习,先学文,后学武,学成以后再到军中参加实践,根据实际才能量才擢用。总的看,《练兵实记》系统总结了戚继光的练兵经验,文字通俗,内容丰富,进一步发展了《纪效新书》中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戚继光在《车步骑营阵解》中,详细记载了他所编练的车营、步营、骑营和辎重营的编制装备情况。从中可知,各营使用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一半左右,反映了当时明军装备的先进水平。这些营种既可单独成军,又能在作战中发挥协同作战的作用。它们的规模之大,使用火器的数量之多,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明代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所撰重要军事著作。是戚继光于隆庆二年至五年(1568―1571)任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节制四镇时期写成的。该书继《纪效新书》之后,根据明王朝北部边防的山川形势、作战对象、武器装备、敌我不同特点以及明军“兵政废弛”、“将不知兵”,“兵无节制”等情况,进一步提出练兵的纲领、原则、制度和措施。经朝廷批准,颁行部队,收到了“边备修整,蓟门晏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的良好效果。全书有正文九卷附杂集六卷。正文的篇目是:卷一、练伍法,主要讲骑兵、步兵、车兵、辎兵的“伍法”训练,即队列训练;卷二、练胆气,主要讲政治训练;卷三、练耳目,主要讲训练士卒辨别金鼓旗帜所显示的各种指挥信号的能力;卷四、练手足,主要讲训练士卒厮杀、进退的本领,卷五至卷八都是讲练营阵,分别阐述了营阵操练中有关场操、行营、野营、战约四个部分的内容;卷九、练将,主要讲军官的品德修养、军官的职业修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杂集六卷为:储练通论两卷,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军器制解、车步骑营阵解各一卷。全书共约10万字,附插图近60幅。其中除《登坛口授》为戚继光讲授,由东、西路副总兵官胡守仁、李超辑录外,其余均系戚继光自撰。该书特点与《纪效新书》相同,“字字责实”,力去“花法”,唯求“实用”。但该书杂集第三卷中,讲了许多将领“本命冲克”(不同的生日时辰,互相克犯)的迷信观点,这是应剔除的糟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