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绒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绒绣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手工艺品。又名“绒线绣”、“毛线绣花”。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而成。基本针法与我国传统的打点绣针法(又名戳纱)相同。用有规则的斜针按网眼一格一针绣制。绣制时可自行拼色。因绒线本身无反光,具有毛绒感,使绣品具有浑厚庄重、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生动之特点。善于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效果。产品分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品种有沙发套头、皮包面、靠垫、台面、钱袋等物。主要产地有上海、烟台、苏州、无锡、常州等。代表作品有烟台绣制的“祖国大地”陈设于毛主席纪念堂,“东海日出”陈设于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等。

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现代刺绣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精品”。它采用数以千计的色线,间以若干色线搓成多彩线,在特制的网眼布上,通过非凡的艺术想象,灵巧的双手,绣出丰满幻丽的画面。绒绣艺术特色是气势雄浑,格调豪放,具有令人震撼的立体感。如《万里长城》、《百花争艳》、《珠穆朗玛峰远眺》,皆为国内外一致赞赏的艺术杰作。上海绒绣驰名海内外,远销欧美各国。

绒绣是上海浦东的一种特色工艺品。最初是德国贵族妇女的一种消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刺绣图案、花纹、人物、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后来走向民间,成为一种工艺品。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德国传教士把绒绣带到了烟台,以后传到了上海,有洋商在浦东高桥开办绒绣习艺所,免费辅导高桥妇女学习绒绣的基本技法。技术熟练后做出的绒绣织品,由洋商运回本土销售,获利颇丰。

“八?一三”上海沦陷后,欧美洋行老板纷纷逃离孤岛,高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人驻扎重兵,绒绣洋行老板销声匿迹,高桥绒绣也就此断了销路。1945年抗战胜利,英美商人纷纷重返上海,绒绣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高峰时从事绒绣制作的人超过千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桥区成立了高桥刺绣生产合作社,主要承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苏联和东欧的小件绣品。1958年,合作社吸收了两名擅长绘画的设计人员,自此绒绣向艺术欣赏品方向发展。第一幅绒绣艺术品《松柏长青》送给来上海演出的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随后,开始绣制大型工艺挂毯。1958年以来,绒绣工艺者曾绣制出《东方红》、《延安火炬》、《决战前夕》、《万里长城》等大型挂毯,幅宽最大的达7米,有的在北京陈列,并多次参加全国和市上的工艺美术展览和评比。《延安火炬》于1963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时,《人民画报》用两版篇幅刊登了彩色照片;《万里长城》获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林间小道》获全国工艺美术评比银杯奖;《上海夜景》、《龙华寺》、《富士山》、《樱花》、《琴课》、《夫人》等数十幅绣品曾先后赴香港、横滨等地展出。由于绣制艺术欣赏品有特殊的要求和难度,现东方绒绣厂200余名绒绣绣工中,能绣制艺术欣赏品的仅20多名,其中能绣制大型精品的更屈指可数。

绒绣产品按主要用途分为艺术欣赏品、普及欣赏品和实用品三大类;按品种分有挂毯、地毯、沙发套、靠垫、椅背套、钢琴凳套以及制作手提包、眼镜套、钱包、钥匙袋等用的花片。每个品种中的规格又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现东方绒绣厂档案室记载存放的绣品货号规格已达数万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