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绘刺蛙图案的裹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绘刺蛙图案的裹肚分类:【风俗文化】 小孩出生满了月或周岁,外婆或姑姑、姨姨给送庆贺礼时,少不了有肚兜。肚兜贴身系在小儿腰肚子上,起保护肚脐免受风寒的作用。南方风俗,小儿从满月起带肚兜,一般到五六岁就不用了,而北方有的到了结婚,新郎新娘还得带个大红肚兜,在陕西骊山一带,裹肚 (儿) 的穿戴更绝,从幼儿满月开始系用,不但结婚时双方也都穿裹肚 (儿),到了老死入殓,最贴身的衣物,也是裹肚 (儿)。 裹肚 (儿)基本上作菱形,上方下圆,左右稍尖,正面绘刺上以蛙为中心的图案,也有加刺绣别的图案或 “五毒” (蝎子、蜈蚣等) 的,但以绘制蛙图案为正宗。用带子系在脖项和腰间以护脐与护肚。系戴起来颇像一只青蛙伸展四肢抱住人体的样子,也像一个小孙孙抱住爸爸脖项和腰身的形象,引人喜爱。 裹肚(儿)在幼儿满月时开始系用 (在此以前是用布包裹),能起保护婴儿肚脐免受风寒。此后,孩子在12岁前,每年五月 “端午节”,舅家要给外甥送裹肚(儿),这种习俗一直相沿至今。过了12岁,裹肚 (儿) 则是自家备制使用。 为什么骊山风俗裹肚(儿)要以绘制“蛙”的图案为最标准呢?说来有考究。原来蛙图腾为女娲氏部族集团的标志,用五彩线绣出蛙的半浮雕图像,是当地风俗的老传统。人们从幼儿出生、婚配、老死都系用着,意在以 “蛙” 为标志,能在生前死后―― “阴阳两界”互认族氏,这也寄托着对人类的先祖女娲这位“骊山老母”的追念和对本部族的亲近之情。 缝制肚兜或围兜各地民风不同。黑龙江有些地方给孩子做的兜兜上缝上一个心形红布,布上铰七个眼儿,意思是将来孩子比一般人的心眼儿多,因为过去认为皇帝是“七孔玲珑心”。这样做寄托着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