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师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网师园分类:【传统文化】 在江苏苏州市城南阔家头巷。原为南宋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当时又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其后人改建后取名“网师”。后历经兴衰,曾易名瞿园、蘧园、苏邻小筑等。民国时,几著名画家张大千、张善?兄弟曾在此居住,在园中蓄养一乳虎以作画写生。1958年秋修葺一新。全园分住宅和花园两部分,其中花园揽江南山水之胜,精美无比,是苏州最有名的园林之一。 位于苏州友谊路。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址,称“渔隐”,后废。清乾隆时由宋宗元重建,取其旧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全园面积十余亩,布局严谨,建筑精巧,山池、空间比例处理恰到好处,装修家俱极精致,是中等规模园林的代表作。 全园保持着旧时世家的完整建筑型式,花园与住宅紧密结合。园在住宅西侧,中间凿水池,虽池面仅半亩,但池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濒水而建的射鸭廊、濯缨水阁及小石桥皆靠近水面,使一池清水显得更加开阔。池岸四周叠砌石矶假山等。池东原为住宅厅堂,与一般宅第建筑相同,按中轴对称布局,有大门、轿门、大厅、花厅及院庭二重。各厅堂均设漏窗,窗外迭砌假山,散种花卉,建筑的木结构与门窗均精雕细刻,优雅富丽,花厅的西、北两侧各有小门通园内。池南园中的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石峰、木樨的清幽环境中,左廊通花厅,右廊达蹈和馆及濯缨水阁。竹外一枝轩,玲珑空透,与濯缨水阁隔水相望。竹外一枝轩东侧为五峰书屋,其南、北、西三面各有庭院,院内遍植石峰、竹、海棠、腊梅等,雅致安谧。西北小院旧以广植芍药闻名,现置石峰、花台及半亭,西南隅有一口碧泉,隔花墙是苗圃。殿春喉、看松读画轩等布置疏朗、清幽,是园主人读书绘画之处。池西是与射鸭廊遥遥相对的月到凤来亭,亭突出水面,每当夏夜,纳凉亭中,月明水秀,凉风习习,美不胜收。 园内建筑形体各异,装饰精丽,倒影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中,增添了园中的秀色,为江南水乡园林精萃,苏州名园之一。 在苏州市。原为宋代史正志万卷堂故址,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年间宋宗元筑园于此,借“渔隐”原意,自比渔人,故称网师园。网师,是苏州一带对渔翁的别称。此园布局以封闭为主,外型整齐均衡,内部宅园分明。园的结构紧凑,假山、水池互相衬托,亭台楼阁参差错落,而且充分采用借景和对景等造园手法,具有移步换景之妙。全园花木以“古、奇、雅”和“色、香、姿”著称,并与建筑、山石、水池相映成景。全园面积约9亩,分为住宅区、主园和内园三部分,其中主园水池的设计为苏州园林的杰作。水池占地半亩,略呈方形,聚而不分,池岸低矮,濒水的射鸭廊、濯缨水阁及小石桥等建筑皆低临水面,使一池清水更加开阔;池岸叠成洞穴状,水池东南和西北各有一条曲折延伸的水湾,使池面有水广波延、源远流长的意蕴。内园中,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宴饮聚会之处,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喉则为读书作画之地,分区明显。 坐落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第五大街上的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型艺术博物馆,它所收藏的东方艺术品更是名扬天下。1981年,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内,又增加了一件永久性的展品――由阿斯托夫人捐资修建,并以其姓氏命名的中国古典园林阿斯托庭院。庭院的中文名称叫“明轩”,院名题额是集我国明代大画家文徵明书法而成的,它精巧地镌刻在入口处的门洞上。这座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新篇章的我国传统式小园,虽然造在20世纪80年代,但它不是当代某个造园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国内现在保留着的古典名园部分景致的艺术复制品。其蓝本便是坐落在江南园林之城苏州城南阔街头巷网师园的殿春喉小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