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罟捕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网罟捕鱼分类:【中国民俗】 网罟用结实耐沤的细绳织成,再用防腐的猪血浸泡揉制,下端每隔尺许系一块长约1寸,随网眼大小粗细不同而不同的铅或锡条网坠,使之能沉之水底。网眼的大小根据捕捞不同的鱼类和不同捕捞方式而不同。网的形式和用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撒网。俗称“手网”、“提网”或“拐子网”,顶端小,下端宽大,口开一面。顶端俗称“网头”,用粗绳系住,渔人站在岸边或船上,用手向水中撒开,罩住鱼群,然后牵动系网的粗绳,渐渐将网收拢,拉出水面,将网抖开,捡取鱼只。 兜网。湘北俗称“虾篆网”,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圆柱形鱼网。两头不封口,网底用细绳绑紧,安放在流水入口或出口处,小鱼虾随流水进入网兜后便难以逃脱。取鱼虾时,只要提起网兜,解开系绳,便可抖出,非常方便。 拖网。是一种拖在渔船尾部捕捞小鱼虾的兜形网,口大、底小、深长,通常达1丈2尺以上,底部有长二三尺、口小腹大的底兜,使鱼不致回逃。拖网一般在冬季使用,将其系于船尾网口上方,用一个半月形的竹弓撑起,下方系卵石或蚌壳作网坠,使之沉于水底。渔船缓缓划行,拖网贴泥前进,将水底的鱼虾网入网内。 拦网。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鱼网,于小河中将网垂直沉入水底,形成一道难以发觉的屏障。网的上方安一排浮筒,一般是每隔10来米放一张网,将河面拦成数段,渔人在岸边静候。鱼在水中游弋时误撞网面,就会挂在网上。为了挣脱,鱼会继续向前冲撞,越卡越紧,这时漂在水面本是连成直线的浮筒,会弯成一个大弧形,人们一见便知鱼撞网了,于是提起网绳,将网拉起,将鱼捉下后再把鱼网放入水中,继续等候鱼来撞网。 围网。俗称“麻网”或“巴网”,是一种形如拦网,比拦网长大的长方形平面鱼网,长数十丈至百余丈,上端每距2尺左右系一块木头或竹板作浮标,下端无网坠。一般在冬季江河湖泊水位较低时使用。下网前,由两条大渔船装载,由三四名精壮渔民抓网投入水中,船只边行边投,直到拦住江河湖泊或水塘的一角,在起点和终点处各由二三十名精壮渔民立于岸边成弧形拉网。20世纪60年代以后改用两条机帆船拉网,网沉水底,刮泥移动,包围圈逐渐缩小,鱼被赶至越来越小的范围之中,渔民们便可用有柄网兜捞鱼。这种捕捞方法,基本上可将水内大小鱼种捕尽,被称为“绝代网”。80年代以来,为保护水产资源,捕大留小,这种捕尽绝种的捕法已禁止使用。 用罾捕鱼(洞庭湖地区)(唐大柏摄) 定罾。一种手提式小罾,用一块两尺多见方的粗布,四角固定在用两根竹篾交叉成的支架四端上,主篾交叉处用绳系牢,绳的上段留出一截,绑在一根小竹竿上。捕鱼时在罾中放一点炒米糠加米汤等有香味的食饵,内放一块小石头,使能沉入水中,将竹竿放在水边,过一会提起竹竿,将罾提出水面,捡出里面的鱼虾再放下去,过一段时间再提起来,反复进行。用这种方法只能捕到小鱼小虾,一般为妇女、儿童采用。 扳罾。形式与定罾同,但比定罾大,并利用杠杆原理,将罾绑在一根粗竹竿上,将竹竿一端支在岸边作为支点,用长绳系住竹竿尖端。起罾时,渔者只要拉扯长绳,便可将庞大的鱼罾拉起。扳罾多在涨水和天气闷热时,将罾置于有鱼经过的水路,时放时扳起,十有八九是空罾,时间一长,亦有所获。 扒杠。一种小型浅兜式的鱼网。网口用竹篾弓起呈半圆形,下平上弓,在竹篾弓弦的正中,用细铁丝绑上一根约1丈长的竹竿。捕鱼时,渔者站在岸上,手握竹竿将扒杠从远向近扒或向外推:捞鱼向里扒,捞虾向外推。一些小鱼虾便被扒推进网里,将网提出水面,把网内水草、泥沙抖在岸上,捡出鱼虾,前行数步再行扒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