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素分类:【文化精萃】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罗素博学多才,涉猎数学、哲学、艺术、经济、社会政治多个领域。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曾几次获皇家奖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年代初曾到中国讲学,回国后写成《中国问题》。他一生关注政治问题,晚年曾因参加反战活动入狱,是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 罗素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1900年与意大利逻辑学家皮亚诺接触后,思想出现重大转折,以数理逻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此后10年与怀特海共同完成三卷本的《数学原理》,试图建立逻辑主义的数学体系,其中提出的“罗素悖论”、摹状词理论等对数理逻辑有重要贡献。1911年结识维特根斯坦,两人共同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这是罗素思想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他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世界是由与逻辑上的“原子命题”相应的“原子事实”构造的。原子事实指当下的感觉经验,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这种中立一元论实际上是马赫主义的变种。罗素把逻辑分析引入哲学研究的做法对日后分析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1912)、《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1940)、《西方哲学史》(1945)、《人类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我的哲学的发展》(1959)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