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耆那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耆那教分类:【文化精萃】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故该教又称为“胜利者的宗教”。汉译佛典中被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露形外道”、“宿作因论”等。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自称是最古老的宗教。据传该教的真正创建者为第24祖筏驮摩那。《十二支》为该教经典。基本教义是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和苦行主义等。反对祭祀杀生、否认吠陀天启、不承认梵天创造宇宙的观念、守五戒、提出三条解脱的道路。一世纪时,由于教徒对教祖遗训的解释不同,分成天衣派和白衣派,后又继续分裂为很多小派别。三至十三世纪,不少君主是耆那教的虔诚教徒,故受到支持和庇护,曾广泛流传。十三世纪,因伊斯兰教在印度广泛传播,该教受到严重打击。十七世纪后,耆那教中出现改革运动,主张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古老教义。目前,教徒数量虽少,但是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影响。上世纪,耆那教开始向国外传播,传入斯里兰卡、阿富汗、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英国、西德等国。耆那教对宇宙现象的分析属于一种二元论或多元论。从总的方面,它把万有分为“命我”和“非命我”两大类。两大类之下又各有小的分类。“命我”分为处于轮回中的和解脱的两种;“非命我”则由法、非法、虚空和补特伽罗(原子及其复合物)组成。在认识论方面,认为有五种“智”――感官智、圣典智、极限智、他心智、完全智,并认为只有后两种不借助感官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智”才不产生错误。提出对事物的判断共有七种形式,即:有、无、亦有亦无、不可言、有亦不可言、无亦不可言、亦有亦无亦不可言,并主张在每种判断形式前都加上“或许”的字样,以适应事物在地点、时间、特性等存在形式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要求信徒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不追求私财。持轮回解脱之说,认为身、语、意的行为所产生的业的物质流入“命我”可使人陷入轮回。这种“业的物质流入”即是“漏”。要解脱就必须灭漏。耆那教在印度近现代仍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