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聊斋志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聊斋志异分类:【文化精萃】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共集写故事约500篇。其中有的采自民间传说,有的采自野史佚闻,有的是作者亲身见闻,有的纯属虚构,但都经作者加工,充实改写而成。内容绝大多数是写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及其社会关系。借鬼、狐、花、妖参与人民生活,显示善与恶,压迫与反压迫,忍受与反抗,欺诈与诚实的因果报应,暴露并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凶狠残暴,抨击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抨击了社会的人情浅薄与世态炎凉等,小说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典丽古雅而生动活泼,彻底改变了旧志怪小说的粗俗简陋的面目。成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集中艺术效果最高的作品。对晚清的短篇小说创作影响很大。版本很多。现有的手稿本已残缺,现有的最早最完整的抄本有铸雪斋本十二卷;青柯亭本十六卷,一般通行本都据青柯亭本翻印。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十二卷,是目前比较完整的版本。 书名。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文笔,巧妙的组织,采用唐人传奇手法,描叙了许多妖狐神鬼的奇形怪事。虽多叙妖鬼,但富于人情,并不可怕;虽情节离奇,但通达世理,并不荒诞。实借鬼神世界,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对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对贪官污吏鱼肉乡民、欺压百姓的秽行,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罪恶,都有无情暴露和深刻批判。书中也夹杂了一些宿命思想和迷信色彩。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本,共16卷,400余篇。历城张希杰《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则分为12卷,488篇。解放后,还发现作者半部手稿定稿本,曾影印出版;又有会校会注会评本,所收篇目较为完备。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有多种版本,铸雪斋抄本和青柯亭本有所不同,会校会注会评本所收篇目较完备。全书凡400余篇,用文言文写成。作者自称此书是“孤愤”之作,满含着“寄托”。作品曲折地映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图景。作品中有对封建官僚政治的揭露与批判,有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抨击,有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嘲讽,有对纯洁爱情的肯定与赞扬,有对社会风俗的描绘和评论,等等。书中形象多为人鬼狐妖,情节离奇,想象丰富,题材广泛。作品中的异类,均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写异类就是影射人类;有些作品,人与异类的交往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文字狱相当严酷的当时,采用这种影射的手法,无疑具有保护自己的意味,但也体现了作者对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传统的自觉继承。不少篇目是笔录民间的鬼怪传说,所以其中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印有百姓们的爱憎与情趣。该书给读者提供许许多多难忘的妇女形象,她们美丽、聪慧、多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而争取自由婚姻或美满生活。作品在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面时,如挥匕首利剑一般直面刺去。在抨击科举制取士方面,则喜怒哀骂皆成文章,笔法尖刻辛辣,十分有力。但书中也含有一些封建说教和迷信的成分。总之,《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顶峰,在整个小说发展史上也是一座丰碑。 书名。清?蒲松龄(1640―1715)著。短篇小说集。十二卷。一作十六卷。共四百三十一篇。最早有铸雪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青柯亭刻本。二者分卷、篇目略异。1949年后发现半部手稿,1955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友鹤辑校会校会注会评本,较完备。该书含传奇、志怪、轶事等内容。然多写狐鬼、妖变、异怪故事,艺术水平臻至文言小说项峰。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撰。通行本为16卷,共400余篇。后来续有发现,合计近500篇。卷首有康熙十八年(1679)作者所作《自志》说:“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目,诸如《梦狼》、《席方平》、《王者》、《潞令》、《成仙》等,揭露了“官贪吏狠”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受尽盘剥、欺凌的悲惨遭遇,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而《叶生》、《司文郎》、《王子安》、《钟生》、《于去恶》及《续黄粱》等则集中暴露了科举制度、衡文取士的种种弊端及给知识分子造成的种种祸害。还有一些爱情题材的作品更是脍炙人口,如《青凤》、《婴宁》、《西湖主》、《青娥》等,堪称佳作者多至数十篇。作者借人与神、人与鬼、人与妖的恋爱,热情赞美了自由与自主的爱情和婚姻,勇敢地践踏了封建礼教的“神圣”殿堂,曲折地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聊斋志异》内容十分丰富,如《黄英》、《伍秋月》、《刘夫人》、《齐天大圣》等篇反映了明末清初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生活。《夜叉国》、《罗刹海市》透露了明末海外贸易状况。《番僧》、《狮子》、《外国人》、《罢龙》等反映了中国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交往。《红毛毡》反映了初期的欧洲殖民者对中国沿海的骚扰。《偷桃》、《口技》描写了民间技艺,《镜听》、《跳神》等反映了民间习俗。总之,《聊斋志异》可以说从种种角度拍摄了纷纭的世态,描摹出变幻的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那个时代低层社会的风貌和情态。它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继承发扬了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的优秀传统,汲取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营养,借鉴了《左传》、《史记》以至韩愈、柳宗元散文的手法技巧和语言艺术,创造出瑰丽缤纷的艺术境界,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的表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而今,它已被译为日、朝、越、俄、英、法、德等多种文字,蜚声于世界。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蒙古族作家蒲松龄撰。有手稿本、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会校会注会评本等。以“三会”本为例,全书共491篇。其故事大都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佚闻,内容多谈狐、花、妖,并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现实。艺术手法上善用诙谐幽默手法,讽刺黑暗时政,情节结构细腻曲折、变化多端,语言虽典雅古奥,但却富有强烈的生活表现力。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出现了不少《聊斋志异》体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