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脉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脉经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著。西晋王叔和撰于3世纪。10卷,97篇。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书中阐明了脉理,确立了寸口脉法(现今中医诊脉方法),建立了寸、关、尺三部脉象(中医食、中、无名指在病人腕处触感到的脉依次为寸脉、关脉和尺脉)联系脏腑、十二经络的学说。该书将医生触感到的病人脉搏特征即脉象分为24种,分述各种脉象的指下感觉,包括脉搏跳动快慢、部位深浅、力量强弱等。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还把脉象分为八类相似的脉,这些脉象基本上包括了生理上所有的脉象并基本上与现代对血液循环系统特性的认识相符。该书总结了各种切脉辨识脉象的方法和脉学在疾病诊断、预后和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作用,将脉诊、辨证、治疗结合起来,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脉经》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推动了中国脉学的发展,对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均有重大贡献。原书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变,但篇次、内容均有所变动。此书刻本颇多。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先后有影印本刊行。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

《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脉经》著成后,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传入西藏,对藏医学的脉学内容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藏医的脉诊法与汉族中医几乎完全相似。此后,《脉经》又辗转传入印度、阿拉伯地区,也对阿拉伯地区的脉学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的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在其所著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部分有相当大一部分采自中医。此后,波斯学者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公元1247~1318年)主编的《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中,也提到王叔和关于脉学的各种内容。可见王叔和及其《脉经》在世界上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