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腊八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腊八粥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岁时传统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制法有二。一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以作点染。俗传,朱元璋年轻时曾给一地主放牛,饥饿难忍,掘鼠洞得五谷杂粮,熬粥充饥。登基后,于腊月初八忽想起此事。遂命御厨以五谷杂粮熬粥食之,食后大悦。固是日为腊月初八,遂赐此名。另一是:以赤小豆、白云豆、绿豆、大麦、大米、小米、黄米、高梁米混合而煮。食时加糖。此法源于食粥驱鬼。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赤豆”条载:据传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共七个不肖之子,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作赤豆粥,以驱除瘟神疫鬼。

民间腊月初八习俗,又称五味粥,七宝粥。始于宋代,其来源与佛教有关。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前,绝欲苦行,终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适遇一牧女以杂粮掺入野果用清泉熬成粥将其救醒。食毕于菩提树下苦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每至是日,佛教徒除了诵经,还仿效牧女在佛座前献“乳糜”粥。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皆以香果和果子熬成“佛粥”供佛。此俗后来传至民间。明代,腊八粥是皇帝赏给朝臣的佳品。清代腊八喝粥尤其盛行。睹八粥以红米、玉米、高粱米、芸豆、大豆、豇豆、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百合、桂圆肉、青红丝,杂以豆腐和各种蔬菜制成。营养价值高,俗谓可以延年益寿。有条件者,平时食之,可利养生。

我国持有的节日饮食。亦称“七宝粥”、“五味粥”、“佛粥”、“福德粥”、“福寿粥”。腊八节之主食。原料不限8种,多用桃仁、松子、栗子、枣子、桂圆、花生、榛子、白果、红豆、小米、糯米、玉米渣等做成。但各地稍有差异。《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陕西某些地区喜用8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谓之“腊八面”。潼关一带则重放辣椒油,以驱寒气,并取“辣”“腊”谐音,称之为“喝腊八汤面”。哈尔滨等地还有做“腊八蒜”的习俗。过去,北京也有将粥冻后逐日取食的习俗。其他亦有“腊八腌菜”、“腊八煮酒”等食品。此日食粥。相传始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先为迦罗卫国的王子,年轻时厌倦人世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即抛离王室出家修道。在尼罗河畔昏倒,遇牧女以杂粮加野果、泉水煮粥救之。王子食后在河里洗了澡,便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六年后的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后人将此日视为“佛祖成道纪念日”,称为“佛道节”。此后,佛寺便仿效牧女煮粥敬佛。《东京梦华录》:“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杭州名刹天宁寺,专设“栈饭楼”,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于楼内蓄藏,至腊八日煮粥分享信徒,吃后能增福增寿。至明代,又成为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日美食。清代则更为普遍,皇宫帝后也煮粥过节。1725年,雍正皇帝令人在雍和宫内设大锅煮粥,分赠百官食用。民问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近邻,遂成为时令小吃。因腊八严寒,官绅多有煮粥济贫者。山东民间传说,唐王视察河南,路遇穷鬼祈求旌舍。他身无分文,便向当地财主借碎银分予众鬼。后来民间就把该日作为“济贫日”。邹县还把各家之粥集中一寺,统一施舍。冀南北京等地,多有将粥分子“马牛羊鸡犬豕”者。据说,此日天廷例派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六畜之神,下凡巡查六畜的待遇,当看到畜与人同享一食时。便高兴地上天保奏而降福人间了。今天,此粥的神秘色彩已经淡化,人们均以其健睥、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的科学价值,更加喜食之,且已上了国宴。

宋元明清时期宫中农历十二月八日吃的一种粥。相传腊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门徒们皆以米及果物煮粥供奉。唐代已有此俗。北宋时,汴京 (今河南开封) 诸大寺作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遂有此称 很快演变为民俗,并行于宫中。这种粥系以胡桃、松子、柿、栗,以及江米、黄米、豆子等加在一起而煮成的。元代僧侣吃红糟粥,官员吃朱砂粥,宫中也有食腊八粥之举。明代,于几日前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日上,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清代此俗更盛。腊八日,清廷派王公或大臣到雍和宫监视煮粥供佛,宫内则在皇帝御中正殿佛堂前的小金殿里,由御前大臣供奉,众喇嘛在殿外诵经,以示祛灾去难。上等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并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红糖、白糖,以及葡萄作点缀,做功相当精细与考究。清宫于雍和宫熬的六锅粥,依次为供佛用,进宫食用,赏赐王公大臣和大喇嘛,赏赐文武百官,赏赐雍和宫众喇嘛,施舍百姓之用。清宣宗有 《腊八粥》 诗以咏之。内廷主位也常于腊八日煮粥,其制法为: 主料有大米400克,红小豆400克,小枣200克,薏仁米100克,糯米200克,莲子50克,百合根50克; 煮好后,再加入葡萄干、青梅、清水,再熬约30分钟; 食用时在粥面上撒入核桃仁、去皮西瓜籽、山楂和白糖。民间腊八吃粥之俗沿袭至今。

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北京人生活习俗之一。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因食牧女所做的乳糜状粥,终于在腊八这天得道成佛,后佛寺于腊八诵经,并仿牧女所做的粥以敬佛,即“腊八粥”。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清代虽极普遍,仍是皇帝、皇后及上层人士所食的佳品。雍正三年清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到腊八,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此后民间纷纷仿效。腊八粥用料,《燕京岁时记》称有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外用瓜子、桃仁等里料点染,色味俱全。北京还有将粥冻好逐日食用的习俗。如儿歌唱道:“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如今,腊八粥成为北京人普遍喜爱的节令小吃。

十堰城乡,腊月初八的早上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有老人的家里初八的早上更不会忘记。腊八粥的做法是将一年之内曾吃过的各种食物,无论主食副食,如大米、小米、包谷糁、红薯、萝卜、粉条、面条、豆芽、豆腐、大豆、小豆、绿豆、红豆、瘦肉丝、花生等等,尽可能全煮在一起。下锅的顺序是先放豆类,其次是米,然后依据先硬后软的顺序诸样下锅。吃腊八粥一是象征五谷丰登;二是吃百样饭,不生灾星,合家平安。老少都爱。

过了腊月初五,到了腊月初八,世称腊八节。这是体现农业丰收景象的节日,这天早饭是喝腊八粥,即用大米或小米,加上八种豆子,再加肉类、花生、豆腐、杏肉等荤菜或素菜而熬成的粥。腊八粥要做得十分丰盛,足够供全家人吃,有些远在外地的家中人,当天吃不上粥,也要留下一碗,等他们回家后再吃。不仅给人吃粥,还要给墙上,门楣上、槽头上抹一点,希冀来年更大丰收。

儿童歌谣:“今七明八,吃了‘腊八’就过年呀!”腊八节后,农村集市贸易异常活跃,南来北往,熙熙攘攘;东村北舍,钟鼓乐之。过年的气氛来临了,人们都为过年而准备一切。

《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长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子、花生、榛子、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做点染。”腊八粥成了庶民百姓喜食的民俗食品,也成为宫中的民俗名点。在清朝时,每年腊八节,在坤宁宫支起能盛百十来斤米料的大锅,通宵熬粥,十里之外,粥香扑鼻。黑龙江地区一进腊月,天气酷寒,吃腊八粥是御寒补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寒。”著名诗人陆放翁就把食粥看做延年益寿的妙法。有诗云: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黑龙江人爱喝腊八粥,把其奉为仙品,黑龙江人还喜约亲友品尝腊八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2:54